2007年2月27日 星期二

尿毒症居高不下 台南縣市最多



尿毒症居高不下 台南縣市最多





更新日期: 2007/02/26 07:30




 


 


據美國統計,台灣尿毒症發生率高居世界第一,腎病已成為台灣人的新國病,在全台各縣市中,台南市盛行率最高,發生率最高的是台南縣(劉怡伶報導)


 


對於這個不名譽的世界第一,政府近年來開始推展腎臟保健的工作,幾年努力下來,依2006年美國統計,台灣尿毒症發生率仍為世界第一,盛行率仍為世界第二,台灣各縣市之統計盛行率最高者為台南市(每百萬人口2355),而發生率最高者為台南縣(每百萬人口488)。根據國健局2005年進行的調查,約有4成的民眾並不知道自己罹患腎臟病。究竟什麼人是慢性腎臟病的高危險群?65歲以上老人、糖尿病、高血壓患者、長期服藥者、有蛋白尿及腎臟病家族史者。而這些人應實施「護腎檢查三三制」,即每三個月要做三種護腎檢查:即驗尿、驗血和量血壓。


 


此外,民眾防治腎臟病則須注意四不不抽煙、不用偏方草藥、不用非處方用藥及不憋尿,並且應控制血壓、血糖及蛋白尿,避免感冒、過度疲勞及傷害腎臟的藥物及檢查。


 


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要連三問!最近與朋友在討論,自從國中畢業後有多少人願意去多瞭解一些健康、保健常識?還是只知電視廣告那一個好吃,只要合口味就拼命吃,等到出問題了(慢性病,癌症等),再來說怎麼會是我!那麼倒楣!其實慢性病以日本人用的漢字來說明最為貼切,他們叫慢性病為『生活習慣病』,您想想慢性病是不是都是生活習慣造成的?是不正確的飲食、生活習慣逐漸累積而成的;所以我們防癌長鏈124志工服務團一直再提倡「觀念轉個彎,生命無限寬」,多多吸引一些正確的健康資訊吧!或者訂閱我們的部落格也可以!


過年吃太油?捐血捐出乳糜血 油脂代謝拉警報!



過年吃太油?捐血捐出乳糜血,油脂代謝拉警報!


更新日期: 2007/02/26 12:37 記者:記者梁家銘/台北報導




 


春節連續9天假,有人天天大魚大肉,結果吃到血液脂肪過高,捐血捐出油膩膩的乳糜血,這也代表節日過後,大家可要注意節制,調整身體了。


 


正常血漿呈現透明的淺黃色,另外含有太多油脂的乳糜血,看起來就像一袋油膩膩的奶油,與正常血漿呈現明顯對比,這樣的乳糜血要是輸給病人,不但會造成受血人肝功能指標異常偏高,還可能引起微血管堵塞。


 


台北捐血中心主任林素娟表示,之所以會產生乳糜血,除了飲食外,另外有可能是身體對於油脂代謝較弱,也就是新陳代謝比較慢,一旦有這樣的情形,捐血中心會另外通知捐血人,請捐血人在健康飲食方面,要多加注意。


 


按照台北捐血中心2005年的統計,全台每年220萬袋的捐血量,其中有20萬袋都是乳糜血,相當於9%;但過年期間,民眾大魚大肉,脂肪攝取過量的結果,乳糜血的比例上升到13%,讓原本就已經鬧血荒的捐血中心處境更是雪上加霜,如今台北、台中庫存只剩3天,高雄、花蓮只剩2天,花蓮0型血更只剩1天存量,隨時可能無血可用。


 


正值血荒時期,民眾捐血前三餐務必清淡,多吃高澱粉、高纖維,避免高油、高熱量的食物,才能確保捐血品質。


 


過年前才提醒大家不要大魚大肉的吃,您看看剛過完年新聞馬上報導,其實我們擔心的是其他的人,這些有捐血的人捐血中心還會提醒他們,但是其他的人呢?還是那句老話:「自己的身體自己顧,不是交給醫生,痛苦的是您自己及關心您的親朋好友!」--防癌長鏈124志工服務團


2007年2月11日 星期日

粉領嗯嗯苦 3成擁有65歲腸道



 


年關快到了,要提醒大家在過年期間的大魚大肉享受之餘,也要多多注意自己的腸胃道; 梅襄陽 醫師特別說明一個故事:去年過年時,南部的一個志工夥伴的父親突然倒下,送到醫院卻找不到原因,情況一下子很危急,打電話來 向梅 醫師求救, 梅 醫師建議趕快灌腸,因判斷過年大吃大喝中,可能是「酸性腐敗便」屯積不少,結果再一天數次的灌腸後,病人迅速恢復正常!


 


命是自己的,不要完全依靠在不相干的人身上,平時多吸收一些正確的保健知識,才不會「病急亂投醫」,過年期間多多注意排便正常否?提供您『魚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的平安符--防癌長鏈124志工服務團


 


 


粉領嗯嗯苦 3成擁有65歲腸道


 


「妳今天嗯嗯了嗎?」調查發現,國內2040歲粉領新貴,9成以上腸道年齡比實際年齡還老得多,3成腸道年齡已屆65歲老人階段,更有1成者每周只「嗯」1次,長期受便秘之苦。


 


這項調查是由師大、實踐、陽明大學共同進行,計採取120位大台北區2040歲上班女性,以問卷及蒐集其糞便所做調查。結果發現,這群粉領新貴僅6-12%規律排便,其餘多有腸道老化情況,光鮮亮麗外表底下隱藏的常是一肚子大便。


 


研究團隊用「腸道年齡評量表」評估,發現75%20多歲女性上班族與82%30多歲女性上班族,腸道年齡比實際老1020歲,更有13%20多歲粉領新貴腸道年齡嚴重老化,比實際老齡老30歲以上。


 


調查中發現,粉領新貴外食比例偏高,近7成吃飯時間不定或沒吃早餐,2成以上有偏食習慣,睡眠品質不佳佔74.3%5成以上生活上常感到壓力,89.5%者每周在外用餐4次以上、52.4%早上通常慌張匆忙。


 


在排便習慣上,77%粉領新貴排便不定時,30%每周排便少於3次,1成每周排便12次,全歸類為便秘或嚴重便秘;正常排便習慣應該每12天排便1次。(行醫50年,看病達30萬人的 詹森 博士,在他的書中說明人的消化道從口到排泄的時間約13~15小時,如果2天排一次便就有6餐在您腸中,您認為合理嗎?--防癌長鏈124志工服務團)


 


蔡英傑表示,腸道健康與排便習慣、飲食習慣及生活習慣呈現正相關,外食、飲食不定、睡眠品質不佳及排便習慣不良,均是造成腸道年齡老化主因。


在糞便分析上,便秘者驗出壞菌梭狀桿菌數比無便秘者高,好菌雙叉桿菌數是無便秘者少。


 


蔡英傑表示,腸道是人體最大免疫器官,70%的淋巴分佈於腸道,當腸道開始老化,相對的對病毒、細菌抵抗力也會降低,長期便秘除易造成肌膚老化,老來也會增加罹患腸癌風險。 (該如何保養您的腸道?想要知道防癌長鏈的夥伴如何作「腸道復健」嗎?有興趣的朋友請與我們聯絡!---防癌長鏈124志工服務團)


 


研究並發現,20多歲都會女性比30多歲者腸道年齡更形老化,顯示愈年輕者愈不在意便秘現況,造成腸道內好壞菌失衡,缺乏蠕動能力的腸道將容易「未老先衰」。

2007年2月8日 星期四

一個醫師給全人類的一封公開信



 


一個醫師給全人類的一封公開信


 


在最近的二十年,一個佔很大比例且還繼續在成長的醣類研究團隊,對於醣類在人體必須營養素中,所佔的角色的研究已經完成,這些醣蛋白複合物是建構吾人體內免疫系統的一個「大區塊」,而且也是做為細胞間彼此「交談」的主要媒介。研究人員到目前為止,已經在許多被認可的醫藥期刊上發表了超過八萬篇的報告,在這一系列的報告中,從各種不同的觀點,來論述醣類的新陳代謝問題,從純科學的研究到個人的經歷史、以及醫師個人的經驗臨床種種,醣質營養素都有著令人深感驚喜、滿意的治療成果。 7o


 


所有的研究得到最終的結論顯示:人體內須有八種的必須醣類,而其中有六種是現代西方飲食中(譯著註:臺灣的飲食也不例外)所欠缺的。造成這樣的原因是因為耕地中肥份的缺乏、蔬果的太早採收、食品加工和環境的污染等等的問題。現在我們全都必須面對一個充滿毒素的環境,而且現在我們手中,更缺乏那種對抗這些毒素的有效王牌。 G


 


當在人體中,這些必須的醣值營養素有所欠缺時,那麼細胞們將因此無法「交談」,或即使能夠交談,它們也將會因此產生溝通上的錯誤,這樣結果將會導致身體有恙,是的!這是事實,雖然我們的細胞可以經由一些體內的作用,將葡萄糖轉化成其它的一些必須的醣類,但是這在新陳代謝的作用上來說,卻是非常不經濟的。這種因為膳食上的缺失,已經顯示出將會導致免疫功能上的缺陷:也就是將可能會失於過份亢進或是不足。過敏的情形就是免疫系統過度反應的一個例子,致於免疫系統反應不足,則將導致自然殺手細胞(淋巴腺)對疾病或癌細胞的辯示能力的喪失而易於罹患這類的病症。


 


這樣的結果,意味著該主人翁即將命終!而如果這些細胞能夠投以他們所欠缺的醣質營養素的話,那麼這些細胞們必將可以開始正確地運作,使得健康得到令人極度滿意、雀躍的程度。在某些例子中,以往所謂醫藥科學上的定律,現在已經受到了完全地顛覆。我曾說過以前人會得多重硬化症,但現在則不再會了,他們的神經傷害從MRI的掃描中可以看出已經消失了。雖然對我而言難免會因此有所懷疑,其實這樣的大逆轉,其中的暗示也是很簡明的:醫藥界現在對於它過去的規範,有必要轉移其思考方向,必須要大大地轉移,例如當初細菌是被當成許多疾病感染的主要媒介。


 


做為一個醫師,我相信我們必須將以往的「治病」觀念,改變為平時保健的態度才較為妥當。目前現代的醫藥已經大分成許多不同的領域。醫生-包括我在內,有時候在處理大量的退化性和慢性疾病-這是我們現代人的明顯標記-時,都難免因束手無策而深深感到無助的無奈。因為在某些病例上,我們所能提供給患者的只是伴隨著對生命有嚴重威脅副作用的藥物。例如在2000年一年當中,單單在美國就有超過100,000人是死於管制下正確處方藥的副作用,而且,這還不包括那些因為的錯誤給藥的悲劇意外事例


 


這些醣質營養素安全嗎?是的!絕對的安全。因為事實上它們只是食物而不是藥物。它們並沒有毒性或副作用。在母奶中,含有這八種必須醣質營養素中的五種,(這也是母奶對嬰兒來說,是抵抗疾病最佳的食物的原因之一。)這些醣質營養素並非藥物、甚至它們也無法醫治什麼病症,它們只不過是將細胞的功能再次地重建罷了,當細胞的功能得到了重建後,身體它本身也就可以自己抵抗所有外來疾病了。殺手細胞可以明辨並摧毀病痛或癌症的細胞,免疫系統可以獲得重建以維持正常運作,當在面對外來攻擊時,它就可以適時地調節以做出適當的反應。 Fn


m5X


我相信在未來幾年內,我們即可看到醫療業務將有極大的轉變。正如往常一般,我預料在醫藥界,必定也會為了作這個沉痛的改變而拖延一段時日。以往每一次醫藥上的大進步,例如從病患間的洗手到用萊姆治療壞血症、到天花疫苗的注射、到麻醉法的介紹、到外科手術的殺菌法等等,總是要先受到一些譏諷,然後是反對的聲音,一直要到最後才會被接受,直到真相完全明朗化為止。我想這也必將發生在今日的醣質營養素的事件上。目前在美國已經有超過1000個執業醫師,他們定期地使用醣質營養素在他們的醫療業務上。澳洲的AMA更發表書面承認病患使用這個令人讚美的醫藥的權利(其實科學家早已證實8種單醣在細胞溝通的重要性,今天多數的科學家或藥廠多以如何運用醣蛋白,醣鏈來治療作為出發點,為什麼?因為治療疾病比較有「賺頭」,談預防!或許只有我們這些“傻瓜”才會去努力勸大家『預防重於治療』!我們將重點放在建議您如何能讓細胞正常溝通,免疫力、自癒力正常,盡量不要生病,當然也不必煩惱如何【治療】了,不是嗎?---防癌長鏈124志工服務團)


 


對於針灸和瑜珈的陳述,在技術上或許對健康有所裨益,然而卻一直都沒有得到科學上的證實。相較於醣質營養素已有許多文獻上的大團隊,其中還包括1999年的諾貝爾醫學獎。各案例的歷史資料正在成長,在日常膳食中,只是簡單地加入這些必須的醣質營養素,在每千個病患中有十人疾病的改善陳述已獲得證實,甚至更有許多已完全根除的病例。這樣證據的出現,因為沒法反駁而及時傾覆了那些懷疑和批評者的聲音。


 


如果你的多重硬化症經掃描證實已經消失、轉移的癌症已得到舒解、老年癡呆症和巴金森氏症得到恢復、兒童唐氏症的智商得以提升、關節炎得到正向效果、慢性疲勞症、纖維肌痛。這些種種過去被認為難以處理的「不治之症」,現在都有了顛覆傳統而令專家跌破眼鏡的結果。對於這樣的事實,你又將怎麼說呢?有這麼多的例子出現在醫藥專業的案例上,而並不是出自於路邊攤那些賣膏藥者的口中。這些的種種是都可以拿出醫藥科學上的證明的。


 


我想你還可以找到一些有趣的相關研究報告,我期盼那些資料可以增加你的了解、且也有助於讓你達到健康最適化的境界。(建議大家可以在各種搜尋網站上以Glyconutrients (醣質營養素),Testimonies(見證)兩個字一起來搜索,全世界將會一大堆人的見證讓您參考,若需要更進一步的資料請與我們聯絡---防癌長鏈124志工服務團)


 


 


2007年2月5日 星期一

良藥「甜」口

本文發表於科學人雜誌,提供給大家作參考,可讓您多多瞭解醣類在人體生命上的重要性,新任中央研究院院長 翁啟惠 博士更是這方面的專家,而科學家也發現人體的細胞溝通由8種單醣組成,我們稱為『醣質營養素』。


 


良藥「甜」口


Sweet medicines


作者邁德 ( Thomas Maeder )
譯者潘震澤


 


醣類在生物體內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除了組成細胞結構、提供能量的來源,其實也參與了細胞許多重要功能的運作;但是醣類的研究卻遠遠落在基因與蛋白質之後。如今,「醣組學」變得愈來愈熱門,這方面的進展將帶領醫藥的研發進入全新的領域。


 


  如今,人類基因組已然解開,原先環繞在基因組外圍的光環,多數都轉到了蛋白組身上;蛋白組可是依照我們細胞內基因「藍圖」所製造的全套蛋白質。不管怎麼說,蛋白質執行了體內大多數的工作;根據新聞媒體的說法,只要了解蛋白質的行為表現,就能得出各種疾病的治療之道。但是,細胞不只是基因及蛋白質而已,另外還有兩大類的分子:醣質(醣類)及脂質(脂肪),也在體內扮演重要的角色。科學家想要真的了解人體這個機器如何運作,以及曉得怎樣治療身體病痛的話,就不能不考慮這些物質。(或許是如此2003 2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科技回顧報導:聲稱醣組學“Glycomics”即將改變世界的10大創新科技之一。”---健康管理師


 


 


 


  其中尤以醣質(包括單醣與多醣)所參與的工作,範圍之廣最令人驚訝。醣質一度被認為主要是提供能量的分子(葡萄糖及肝醣),以及細胞構造的成分,現在已知它們會與細胞表面的蛋白質及脂質結合。那些位於細胞表面的醣質,影響了細胞與細胞的聯繫、免疫系統的功能、各種傳染因子的致病力,以及癌症的發展等。它們也有助於分辨不同的細胞,以及指揮可移動的細胞在體內的流動等其他功能。由於這些醣質分子無所不在,因此對其他細胞以及免疫系統來說,每個細胞就像是裹了一層糖衣一樣。


 


  在體認到醣質對於健康與疾病的重要性之後,已有愈來愈多學術界及生技產業界的研究人員在加緊努力,想要了解醣質構造與功能的細節,並且將它應用在新的治療工具之上。這些研究先驅也得到了美國聯邦政府的支持:200110月,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通過了為期五年、總經費達3400萬美元的整合計畫,給全世界54位研究人員組成的「功能性醣組學聯盟」。該聯盟的工作目標,在於整合及加速這個領域的研究,像是發展人工合成糖鏈的資料庫以及醣質構造的資料庫,並開放給所有人使用。根據該聯盟的主持人,加州拉荷雅斯克里普斯研究院的鮑爾森的看法,這筆計畫經費的通過,等於是對這個領域「投下信任的一票」。


 


清除路障


 


  從該聯盟的命名出現「功能性醣組學」的字樣,可以看出這項研究的目的,是要在大肆宣傳的基因組學與蛋白組學的努力之外,解開醣質的功能,並開啟應用生物學裡新的寬闊領域。1988年,英國牛津大學的綴克創造出了「醣生物學」(glycobiology)這個字,「醣組學」(glycomics)就是由該詞轉化而來。在那之前,碳水化合物的研究都稱為「寡醣科學」(science of oligosaccharides),這個名詞讓外行的採訪記者、甚至有些科學家自己都唸不大出來。在化學裡,「醣」(glyco)這個字首,指的就是甜味或是糖。


 


  行外人會對醣質研究者丟出的名詞感到害怕,不難讓人理解。像葡萄糖及蔗糖(食用糖)這種由幾個碳、氧及氫原子組成的簡單醣質,根據其組成的單醣數可分為單醣、雙醣等;寡醣通常指的是更長鏈的醣質,而真正的大分子則稱為多醣。由醣質及蛋白質或脂質組成的分子,則稱為醣聚物,或是直接命名為醣蛋白或醣脂質。這些還只是醣質的入門課而已。


 


  以往科學家並非因為對醣質不感興趣,而予以忽視,他們只是受限於少了現成有效的工具,來解開醣質複雜構造並進行合成罷了。因此,也就未能有足夠數量的醣質來進行研究或當成藥物使用


 


  這些問題主要出自醣質結構上的變化多端。組成DNA的四種核苷酸及組成蛋白質的20種胺基酸,通常像珠鏈一樣以線形方式連結,形成的化學鍵也都相同。反之,哺乳類動物體內常見的10種左右簡單醣質(確實數目未有公論),可以在不同的接點彼此結合,而形成複雜的分叉構造。還有,兩個相接的單位不一定都以同樣的方向結合:有時接上來的單位相對於另一個來說是朝上,有時又是朝下。組成DNA的四種核苷酸字母,如以四個為一單位,可以形成256種結構;蛋白質的20種胺基酸則可形成16000種;但理論上,體內最簡單的醣質可以形成1500萬種以上的排列組合。雖然不是所有的醣質組合都存在於自然界,但其可能性還是多得令人難以消受。19983Acta Anatomica: Glycoscience的特刊中強調生物體中醣組合的資訊量遠超出DNA代碼。---健康管理師


 


  定出多醣分子的排列順序以及進行合成,仍然是個挑戰,但科學家已經設計出聰明的法子,讓這樣的工作變得更可行。分子定序技術以及生物資訊學的進展,對於醣組學進展的推動力,甚至還要勝過對基因組學的推動。(生物資訊學是把定序所得的大量資料,利用電腦來找出頭緒的科學。)


 


已經有進步


 


  只要在最根本的層次對醣質有更好的了解及控制,就可以改進現有的醫療方法。肝素(heparin),這個在手術中用來防止凝血塊出現的多醣抗凝血劑,就是個最出名的例子。從1930年代中期起,肝素就已經為人所使用,是全球銷售量最大的藥物之一。然而多數市面販售的產品,是由豬小腸內襯所提煉出的混合物,成分多樣且性質不明,大小在200~250個單醣單位。肝素的效用及可能出現的不良副作用,不但隨製造廠商不同而異,同時也隨著不同批次的產品而有所不同,因此必須按批次做實際的檢驗。


 


  今日的製藥廠商販售的肝素,分子較小、分子量也較低,許多與藥物活性無關的部分都給去除了,副作用也變得較少。但與較大的肝素分子一樣,製造商要製造高純度的產品仍有困難。2000年間,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薩西斯克哈仁及其同事,應用他們發展出來的工具,解開了肝素整個活性位置(負責該化合物生物活性的區域)的序列。這樣的資訊,對於更有效合成小分子量的強效肝素,以及為了特殊應用而修改其藥理性質等努力,已經發揮了影響。


 


  由重組DNA技術製造出的蛋白質,同樣也會因為對醣質控制力的增強,而增加效用。某些醫療上使用的蛋白質,必須在一定的位置接上特定的糖分子,才能有效運作,但目前的科技不見得都能做到這一點。以用在貧血或洗腎病人身上,刺激紅血球的生成的「紅血球生成素」(erythropoietin)這種藥物為例,多年來,安進公司(Amgen)將合成出來的紅血球生成素的80%都捨棄了,理由是醣化程度不足,而造成該藥太快就從血中給代謝並排除了。後來該公司找到方法,在紅血球生成素上所接的一般糖分子之外,多加了兩條糖鏈。這種以Aranesp的商品名販售的新一代藥物,要比原來藥物在血中停留的時間更長,因此不需太頻繁的給藥。


 


  除了改進現有的藥物之外,藥廠研發人員也為了發展許多疾病的全新療法,而研究醣質。這些治療可能包括醣質或醣聚物本身,也可能是由一些可影響醣質與其他分子作用的分子組成,像是影響了控制醣聚物合成與分解的酵素。


 


壓制感染


 


好些研究人員將目標放在傳染病上;在這個領域,醣質藥物已經有過一些突出的成功案例。其中可信的例證之一,是針對b型嗜血性流感桿菌(Hemophilus influenzae type b, Hib)的疫苗。該疫苗已經使得由Hib所引起的致命腦炎,在全球多數地方銷聲匿跡。該疫苗是將Hib上的某個糖分子呈現給體內的免疫系統,讓免疫系統有所準備;只要一有該細菌侵入體內,免疫細胞就能迅速將之殲滅。前代疫苗只帶有Hib上的一條糖鏈,效果不彰;但新一代疫苗是與蛋白質接合後所形成的醣聚物,能非常有效地刺激免疫反應,這種疫苗於1980年代末期就問世了。至於對付其他傳染病的醣聚物疫苗,則正在研發當中;其中包括對抗一種經常侵犯某些住院病人的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這種細菌引起的感染很難治療。


 


  各種引起疾病的生物體或病原菌,在與它們所偏好的宿主細胞進行辨識與溝通時,用的都是醣質無論目前使用中、或是還在研發當中的藥物,都用上醣質或擬醣質來阻斷這種接觸。以流行性感冒病毒為例,它先與宿主細胞表面醣蛋白上突起的糖分子(唾液酸)結合,再進入細胞。與糖分子的結合,就等於轉動了開啟細胞大門的鑰匙,可讓病毒長驅直入,在細胞內進行複製。當新合成的病毒要從細胞內破巢而出時,同樣的糖分子也可以將它們抓住;這時病毒要用一種稱為神經胺酸酶(neuraminidase)的酵素將糖分子切斷,好造成脫離。兩種上市的藥品克流感(Tamiflu)及立能煞(Relenza),就是藉由與該酵素的作用位置產生緊密結合,來防止酵素與唾液酸的作用。只要神經胺酸酶遭到了限制,病毒也就難以散布並侵犯其他細胞,也因此可以縮短感冒發作的期間。


 


  在流行性感冒的例子,基本上治療藥物是與真正的醣質進行競爭,並取得勝利。藥物在爭取到與酵素的接觸後,就抑制了酵素的活性,這種現象稱為「競爭型抑制」。針對製造問題的醣質合成類化合物來進行競爭型抑制,也可以用來對付其他的傳染病。著名的例子有造成胃潰瘍及胃炎的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它利用與胃壁細胞表面的醣質接合,而在體內搶灘。至於可造成致死性下痢流行的志賀痢疾桿菌(Shigella dysenteriae),則是產生一種毒素,能與小腸細胞上的醣質結合。以擬醣質作為誘敵的道具,先與幽門螺桿菌或痢疾桿菌的毒素接合,可防止它們與細胞上的醣質相接;這種做法已在實驗室得到證實,前景可期。(如果我們補充足夠人體所須的細胞溝通所必須的8種單醣-醣質營養素,是不是人體的通信系統正常工作?免疫系統也正常工作?就比較不容易生命,達到-預防重於治療---健康管理師)


 


  藥物研究人員也在尋求類似的策略,來對付由革蘭氏陰性菌所引起的敗血性休克(經常可造成致命的循環系統罷工)。細菌可分成「革蘭氏陰性」及「革蘭氏陽性」兩大類,根據對特定染劑的反應而定。當細菌死亡(通常是由抗生素所造成),釋放出一種醣脂質「脂質A」進入血液循環,就會引發災難式的發炎,造成休克。把不會引起強烈免疫反應的脂質A類化合物,當成誘敵物注入體內,讓體內免疫系統的細胞接觸不到真正的脂質A,就可能降低或消除休克。研究人員有理由相信,這些類化合物也能限制細菌的增生以及脂質A的生成。


 


  幾乎所有的傳染病都是由病毒、細菌、真菌或寄生蟲所造成。但有些腦部的疾病,譬如庫賈氏症(與狂牛症相近),相信是由普恩蛋白(prion,一種摺疊不當的蛋白質)這種傳染因子所造成。英國倫敦聖瑪麗醫院柯林基的研究顯示,令人棘手的普恩蛋白與蛋白質上不當的醣化作用有關,而造成它非常不易受酵素分解。解開這些醣質的確切功能,將可能找出對抗這些神秘傳染病的方法。


 


恢復平衡


 


  以醣質為主的藥物對於一系列非傳染病來說,也扮演了治療的角色,其中包括有過度發炎的情況。在受傷或感染之後,血管的內皮細胞會開始出現大批可與醣質結合的蛋白質,稱為「選擇素」(selectin)。內皮細胞上的選擇素可與血液循環中白血球表面稱為sialyl Lewis x的醣質鬆散結合。在血管壁上跌撞向前行的白血球,就像是滾過魔鬼氈的網球,會因此放慢速度,而往血管壁裡移動,進到受傷的組織,著手控制局面。這樣的反應對維護健康而言是相當重要的,但變成長期或過度反應之後,就可能引起疾病。目前正在研發干擾sialyl Lewis x與選擇素之間接觸的物質,可能是具有潛力的抗發炎藥物。


 


  研究人員也在勘察好些與醣質有關的抗癌策略。譬如說。惡性腫瘤細胞表面經常表現出不完整或不正常的醣質;因此,研究人員試著將這些醣質加在治療用的疫苗中,希望誘使免疫系統能辨識並消滅帶有這些醣質的癌細胞


 


  麻省理工學院薩西斯克哈仁的團隊最近在小鼠身上發現,正常及腫瘤細胞上都存在的硫酸乙醯肝素(heparan sulfate),經不同細胞酵素的分解後,可能促進、也可能限制了癌細胞的生長。這個發現提供了癌症治療的新想法,像是給予能延緩癌細胞生長的醣質片段,或是給予某些物質以促使癌細胞本身製造更多這種有用的醣質片段等。


 


  癌症的轉移通常是致死的原因;惡性細胞從腫瘤上脫離,穿越結締組織進入血液(或淋巴)循環,到達遠處的組織後,又離開血液,建立新的腫瘤。協助這種旅行的分子之一,是一種能與糖分子結合的蛋白質,稱作「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該蛋白附帶又參與了血管新生,以及幫助癌細胞對抗自殺的指令。此外,似乎還有促進轉移的進一步作用。美國波士頓一家名為「醣基因系統」的生技公司,從柑橘果膠(pectin)衍生出一種醣質,可與乳糖凝集素-3相接,目前已在進行臨床試驗。基本上這種藥物是要告訴癌細胞:「在你轉移的路上,別黏上目標糖分子,別形成新的血管,同時啟動你自己的自殺程式。」


 


  細胞是藉由一連串的步驟來形成醣聚物;在過程當中,有各種酵素參與糖基的添加或去除。之後,細胞裡的有膜胞器溶小體(lysosome)再將沒有用的醣脂質與醣蛋白給分解。包括高歇氏病(Gauche's disease)及泰賽二氏病(Tay-Sachs disease)在內的一群令人難過的病症,就是溶小體中某個酵素有所缺失,使得醣脂質在體內出現有害的堆積。目前,可以經由提供正常的酵素,來減緩某些這類疾病的症狀,像是高歇氏病;這些酵素事先經過修飾,攜帶可以鎖定特定細胞的醣質。以高歇氏病的治療為例,甘露糖這種分子可以將分解醣脂質的酵素帶到巨噬細胞,這種細胞對該酵素的缺乏特別敏感。


 


  但酵素治療相當昂貴,而且必須透過靜脈注射,因為酵素是蛋白質,如以口服,會在消化道中遭受分解。還有,酵素也不會通過血腦屏障進入大腦,因此未能治療腦中神經細胞所受的傷害。因此,研究人員也試著用其他的方法,像是從一開始就減少醣脂質的生成,以限制醣脂質在患者體內堆積;做法主要是給予能抑制醣脂質合成酵素的小分子物質,例如擬醣質。由英國亞平敦的牛津醣質科學公司所發展出來的口服藥物,在人體試驗中發現可以對抗高歇氏病;目前,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正在審查其臨床試驗的數據。


 


  醣組學研究所帶來的進展,甚至使得人體移植器官來源缺乏時,可以拿豬的器官來代替。種間移植(或稱異種移植)的障礙,出在豬的組織上會表現某種人類組織所沒有的醣質。因此,接受移植的個體,其免疫系統就會馬上對帶有該種糖分子的組織發動攻擊。從原理而言,這項障礙可以用好幾種方法來克服,像給予擬醣質作誘敵的道具,或在基因的層次改造豬隻,使其體內酵素不再製造會引起排斥的醣質等。


 


  要發展以醣質為主的藥物,得面對許多重大的問題,特別是其中用上真正醣質的一些藥物。我們的消化系統一向把醣類視為食物,因此這些醣質藥物必須包裝好以防止消化道的分解,或是改以注射法給予。醣質進到血液之後,仍然可能遭受血中酵素的分解。由於醣質經常與許多位置產生鬆散的結合,以進行作用,而非與少數位置作緊密結合,因此藥的用量必須夠大。不過,這些障礙均非不能克服。隨著我們對醣質在體內扮演的角色有更多的體認,加上將醣質定序及操弄的技術日益增進,將註定開啟全新的醫療領域。


中央研究院長翁啟惠對靈芝多醣的觀點



最近在跟人分享新科技:醣質營養素,組成細胞溝通能力及通信網的8種單醣,以及對人體免疫力及自癒力上的協助等等;大多數的人不是保持懷疑就是不瞭解,國外的相關研究報告已達數十萬篇,可惜中文化不多。


 


剛好新任的中央研究院院長(接任李遠哲) 翁啟惠 博士倒是這方面的專家,特別整理出醣類科學的相關文章給大家作參考!


 


對醣質營養素方面有任何疑問,煩請與我聯絡!--康管理師


 


下面這篇文章為翁院長在2005年初接受採訪的報導。


 





中研院士翁啟惠對靈芝多醣的觀點

口述/翁啟惠 採訪整理/吳亭瑤 攝影/連震黎


 


這是一個聯絡近兩個月才確認的難得採訪,要翁啟惠院士在奔波於台美兩地之間挪出時間並不容易;身為科學人的謹慎性格,以及對媒體慣有的低調作風,要翁院士同意受訪更不容易。安排在2005年的第一個工作天(13日 )的早上九點,有種新年新氣象的喜悅,為新的一年帶來了美好的開始。


 


【醣,在人體細胞扮演的角色】


 


  與過去科學家大多把「醣」(碳水化合物)視為能量的主要來源,而今,他們發現,「醣」對人體生理運作扮演著更重要的角色。這些有特殊功能的醣多半位在細胞表面的蛋白質上,是細胞與細胞辨識彼此、互相溝通的媒介。少了醣,即使有蛋白質,細胞之間還是無法傳遞訊息。

  負責防禦人體健康的免疫細胞,彼此之間也是靠這些結合在蛋白質表面的醣來傳達免疫訊息,像是該動員哪些免疫軍隊、發射哪些防衛武器、應該準備哪些抗體……等,所以醣質在免疫系統裡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此外,各種引起疾病的病原菌(像是細菌、病毒……),當它們在找到有機可趁的宿主細胞時,也是用醣質來與宿主細胞進行對話,如果病原菌表面的醣質能順利接觸宿主細胞表面的醣質,就能長驅直入,進而感染宿主細胞,或者利用它來複製病毒。

  因此,現在科學界已嘗試發展與病原菌競爭宿主細胞表面醣質的藥物或疫苗,希望利用一些無害但又有親和力的「擬醣質」(像醣一樣的東西),先與宿主細胞表面的醣質結合,如此一來病原菌就沒有下手的機會。一些流行感冒疫苗運用的就是這個原理。

  還有,腫瘤細胞通常也會在細胞表面出現一些不正常的醣質,於是有些科學家便將腫瘤細胞表面特有的醣質片段,放到抗癌疫苗裡,再注射到人體裡,藉以激發免疫系統對這種醣質產生追殺該種癌細胞的抗體。

  人類細胞不只會與病原菌表面的醣質溝通,也能與靈芝等中草藥裡的活性多醣溝通。這些多醣體也能像病原菌一樣,經由醣質與醣質的接觸,啟動免疫細胞的功能。不過這些來自天然的多醣,卻不像病原菌會傷害正常細胞,以致科學家熱衷於從這些天然多醣發展出有益身體的免疫藥劑。

  解開醣質的功能,就能對抗各種奇怪疾病,這是科學家的理想,也是醣質愈來愈受到重視的原因
〔參考資料:《科學人》中文版第7期,〈良藥「甜」口〉(撰Thomas Maeder)、〈醣科技的前景〉(翁啟惠撰文),20029月〕。


2007年2月4日 星期日

一個老外醫師的公開信




好東西要與好朋友分享,我們分享一項高科技但確早已存在的事實,就是細胞具有溝通能力且是人體自動化的通信系統;假設您的手機有一數字按鍵故障了(假設是2數字鍵),您與別人的溝通是不是時可通,偶而不能打通?同理您的免疫力的通信系統偶而溝通不良時,會發生什麼問題呢?看看下列的文章吧!


 


一個老外醫師的公開信


An open letter from: Rayburne W. Goen, MD,FACP,FACC



過去碳水化合物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都一直把它當成只是單純地作為能量提供、只提供卡路里而已,一直到了1994年有了新的發現後,才知道原來情形並不是這樣子的。而且到了1996年更因為受到醫學教科書哈伯氏生物化學的認同與證實,書中提到有八種單醣(號稱:超級醣類)是維持人體健康所必須的。我相信這必是本世紀的卓著發現,它必將在歷史上留下一筆輝煌的紀錄。這樣的發現可能將與當年發現必須氨基酸、維生素、礦物質、必須脂肪酸、盤尼西寧、可體松、氯苯塞(chlorthiazide-第一個有效控制血壓的藥物)等等並列,或甚至影響層面更會大大地超越過它們。(哈伯氏生物化學這本書台灣也有中文翻譯本)



注意,以上提到的後三項,並不屬於營養品的範疇。八種單醣:即所謂的必須醣質營養素,他們將在人體內幾十兆的細胞表面與蛋白質結合成醣蛋白。
現在我們知道這些單醣是作為細胞間溝通的介質:它們既可發訊也可以收訊。由這些單醣組成了所有細胞的作業系統,它們就像是每一個細胞免疫系統上微軟的視窗一般,它們之間的溝通情況,必須一直維持得很好,否則就會有病徵出現。

這些細胞作業系統維持著一些程序,諸如:細胞的修復、防衛、供養、辯識、荷爾蒙調節、細胞好壞的排列等等。尤其令人感到驚訝的是:這樣一個小小的單醣分子,正當受到病毒、細菌、黴菌、污染物、毒素、外在壓力或基因上的某些緣故而造成了一些瑕疵時,那麼這些細胞作業系統,將會產生一些變化而必會有一些障發生,這就好比家裏的電話號碼:例如1-918-492-023,如果遺漏掉了其中某一個號碼,那麼信息必將無法正確傳遞出去。可見這些單醣是否完整的存在,是佔著非常重要的關鍵!是不是呢?

你知道吧!例如人類血型上的不同,其實只在於很小地方的小分子上罷了, B型血液細胞表面的醣蛋白的標示端是半乳糖,而A型血則是N-乙醯半乳糖胺。如果把A型血患者的血液輸給有著B型血液的人(反之亦然!),必將導致一個嚴重免疫型態的反應:死亡。

那麼,這又象徵著什麼呢?僅僅是這些必須醣質營養素中的兩個(1)葡萄糖,含於一般甜點和蔗糖中,(2)半乳糖則存在我們今日繕食乳製品中。為什麼?因為在最近這25年來,我們的食物不管是小園式或機器化大農場的蔬果,都已不再是「在叢紅」了,而都被那些為了因應工業化社會的需求,而在還沒熟透之前,就被採收的商業化農場所取代了。這些農場的耕地,早已耗盡了大部分的營養素和微量的礦物質。而且通常農夫為了除去不要的雜草與昆蟲,都會噴灑一些有毒的化學藥劑,另外,為了讓作物能夠持續漂亮地成長,更會在耕地上施以氮、磷、鉀三要素為主的人工肥料,然而,這樣的耕地雖然仍然可以「豐收」,但是收成的作物,卻因此缺少了至少超過五十種以上的必要微量元素。

導致事情變成這樣惡劣結局的始作俑者,都是因為商人為了能夠方便於全國性的運輸或是為了可以作越洋輸出這樣的考量,因此讓那些作物都在還未完全成熟變色前,就都完全地採收了起來。因為這些作物都這樣地被採收,美國癌症學會表示,這樣的水果、蔬菜,因此都欠缺一些對建構人體免疫系統非常重要的植物素。此外,加上我們在輾製(包刮稻、麥、燕麥等穀類)的過程中,更將那些含有某些’’超級醣類’’的麩質成分都給除盡了,以上的情形,導致這八種必須單醣中的六種,在我們日常的飲食中幾乎消失殆盡,尤其因為我們的食品加工、保存方法,以及過度的烹煮等等因素,使得情況更形惡化。所幸透過我們體內複雜能量消耗的十五種方式或更多的生理轉化過程,能夠製造出這些遺失的六種單醣,只是在轉化、製造的過程中,還需要一些特殊的酵素,而且也必須在所有生理情況都完好無缺的情況下,轉化的工作才得以順利完成。顯然,實際上今日的我們並無法一直保持在這樣完好的情況,否則的話,今天世上就不會有這麼多健康的問題發生了。(這種狀況即是我們常說的「肚子吃飽了,細胞卻餓死了」的原因,您的營養不足,免疫力慢慢下降,當然會出現各種問題!)

那些身居第一陣線,必須隨時面對著感染、毒素,還有癌細胞挑戰的自然殺手細胞-血液中的一種可辨識的琳巴細胞來說,過去十五年來,對一個「健康」的美國人來說,平均約已經減少25的數量了。為什麼會這樣呢?部分是因為現在約有300-400種的化學物質,被我們的身體當做是毒物來看,1948年以前,人體內的細胞都絕無機會接觸到這類的東西。這也可以作為為什麼在過去20-30年間,我們繕食營養的劣質化,而空氣和水中的毒素會上升,使得我們身體的防衛系統開始變得不再正常,而這也正是癌症和各種疾病明顯增加的原因。以下是1997年美國統計其國內的主要死亡原因:

1.
心血管疾病。這種引發50致死率Also now considered as a possible complication of remote chlamydia, or coxsackie 疹病毒感染以及一連的自體免疫功能失常。
2.
癌症在1973年是佔死亡率的第八位,到1997則佔全部死亡人數的百分之三十而升為第二位,而且預估在未來十年內,將竄升到第一位來。這樣的結果乃是因為免疫系統辨識能力低下,而且受到變異細胞的複製與取代所致。
3.
糖尿病佔12而且繼續在增加中。自體免疫失調破壞了胰島素製造的第1型與第2型的糖尿病則是因為免疫係統失常,使某些受體沒法辨識那些允許葡萄糖進入細胞的胰島素,致使血糖因而失常。
4.
即使服用藥師正確調製的藥物,都還會有相反的作用發生。在1997年一年中,就有106,000人因此而在醫院死亡的紀錄,這個數字還不包括開錯或吃錯藥的例子,甚至也不包括在醫院外死亡和自殺的人數。與這個相對的是在同一年內因車禍(包刮酒後開車)致死人數是12,000人左右。


最後口服這八種醣質營養素(超級醣類)已被證實不論吃下多少的數量都完全不具毒害,不像服用一般藥物如果數量過多的話,必將會干擾我們的生理運作,而導致影響到細胞的正常溝通能力。因此經由補充這八種醣質營養素(超級醣類)使得身體可以很自然順心地防衛、調節、滋養與清理它自己。

在人類母奶中,至少含有五種這類的必須單醣,而且並沒有任何動物的奶品會含有這樣類似的成分。母奶對嬰兒來講,勿寧是比較有利於長壽的,那也是任何人工配製的食物所無法取代的。

這個並不是醫藥,但卻可用來作為治療疾病的處方,這些消失在吾人現代繕食中的重要必須單醣,如果可以經由口服加以補充,那麼必將有助於提升身體自己的治癒能力。 因為經口補充了這些必須的單醣,而有助於一些疾病的恢復,這期間並不需要醫藥的參與治療。這些相關訊息都已發表在醫藥和科學期刊上,諸如:哮喘、類風濕性關節炎、骨關節炎、狼瘡、過動兒、糖尿病、老人癡呆症、巴金森氏症、 視網膜、斑狀退化病, 癌症, 克隆氏症, 潰瘍性大腸炎, AIDS以及其它所有宿主免疫不正常的病症.

教我深感驚訝的是:對於狼瘡的病患,因服用了醣質營養素,而有了戲劇性的好轉反應。狼瘡是一種因為免疫系統的過度亢進,而一再攻擊自體細胞的毛病。相對地,我也看到了醣質營養素,也戲劇性地讓免疫功能不足的人,如AIDS或癌症病患的免疫功能提升的實例。這樣的情就叫做功能的調節:也就是讓那些機能太高的得以抑制、不足的得到促進的一種情況。許多疾病就是因為像這樣的功能失常而出現了病態。醫學界以前從未見過或會認為這種(即機能的抑制和促進)情是可能發生的。研究人員已經紀錄了許多這類臨床例子,詳細地發表在各期刊上了。


「微量營養生物學」的確實性。我也必須注意到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病菌對抗生素產生抗藥性的問題。現在,我們許多具有強大藥力的藥物,對具傳染性的微生物已不再存有藥效,此外,在面對一些「新」的病毒、微生物時,我們也已經出現捉襟見肘的窘態了,現在幾乎已經到了再拿不出更有效的抗生素可用的地步了。

這幾年來,面對來我診所求醫的病患,我漸漸感到無助與無力感。因為每當病患帶著一身的病痛來找我,期盼能得到我的一些建議以減輕他們的痛苦時,說真的,這時我實在沒辦法說出任何一種既安全又無害,而且可以治瘉他們病痛的藥物。身為醫師的我,雖然也相信這樣的真理:凡疾病必有其治癒之法。然而我從來就沒有像現在這麼驚愕,吃驚於一些以前無法處理的疾病,現在卻可以只靠經口食入一些營養品,而讓身體自己來治癒它自己的疾病。

我深切期盼你能夠慎重而用心地來看待這一個新發現,Mannatech公司是唯一的八種單醣(註:全世界已有20個國家專利,台灣也在其中)口食型態的來源,該公司營養品的科技和研究室水準,更是達到製藥級的要求,在www.glycoscience.com 網站上有許多詳細而有用的資料可以參考。現在已經有數千篇(註:在別的文章上提到超過八萬篇)的科學文獻資料,強化了這個發現的可靠性,現在你該為你自己、你的家人,在目前這樣不健康的環境中,好好找尋、什麼才是真正實用,而可以保護好你們健康的好法子。



祝你身體健康、快樂, 以及有美好的未來
Rayburne W. Goen MD,FACP,FACC


2007年2月3日 星期六

個人防癌飲食20招




 


個人防癌飲食20


 


1. 飲食來源最好多種多樣,以降低風險,這包括不同的食物和不同的來源,例如到不同市場、不同菜攤買菜。

2.
少吃花生相關製品,包括花生糖、花生醬等。(減少黃麴毒素食用的可能性)


3.
儘量不以高溫作為烹調方式,如果炒菜鍋已經發煙,就表示溫度太高。改用「水炒」並加蓋,以減少油煙。

4.
正確裝置抽油煙機,才能避免油煙。


5.
烤肉時,可以搭配維生素CEβ胡蘿蔔素高的食物,如烤些蔬菜,就是不錯的選擇。營養師也會建議,烤肉時包上鋁箔紙;或是先微波至半熟,也可以降低風險。 (建議除非不得以不要吃烤肉)



6.
絕對不吃焦黑的烤肉。

7.
少吃醃漬、發酵類食物,包括鹹魚、花瓜、豆豉、酸菜、梅干菜等。


8.
顏色過於鮮豔的食品或零食,最好不要購買,可能會有過量的添加物。選擇有廠牌的產品,儘量少購買散裝零食,因為無法追究責任。 (最好食用新鮮食物,少吃用防腐劑或人工添加物製成的食品)


9.
選擇密封及冷藏的魚丸或豆類食品(如豆皮、豆乾),因為使用添加物的機會較少。 (豆類盡量食用豆腐類,少吃再加工豆腐淚,如豆皮、豆乾、素雞之類)

10.
別買太「漂亮」的金針,可能經過漂白。煮金針前,要多次浸泡清洗,以減少添加物。

11.
用水煮、清蒸或微波來烹調香腸,比較能減少生成亞硝胺。 (理論上香腸少吃為妙!
)

12.
吃火腿、香腸、培根時,不喝優酪乳、不吃魷魚。因為亞硝酸鹽和乳酸、胺類食物混吃,會大大增加致癌危險。含胺的食物有秋刀魚、干貝、蝦米、魷魚等;乳酸類食物也包括養樂多、優格。 (記不記得以前農民曆後面有中毒篇或稱食物相剋,同時吃什麼與什麼就會中毒,老祖宗的經驗值早已告訴我們化學變化啦!)

13.
儘量購買冷藏肉品,選擇有CAS認證、有品牌的肉品、水產品,通常是冷藏肉,因為品牌有商譽的基本保障,若有問題,也可以回追廠商。 (其實現代的動物有沒有打抗生素之類,讓大家去想想?再決定要吃多少肉類!)

14.
清洗蔬菜時先浸後沖。浸泡5分鐘,可以將水溶性農藥溶解在水中;然後在水龍頭下沖1分鐘,連續3次,就可以把大部份農藥沖乾淨。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所長李國欽表示,用水清洗蔬果,迄今仍是最有效的方法。

15.
多吃纖維高的食物,因為纖維可以排出毒物。 (別忘了,我們常建議的四低一高;低糖、低鹽、低脂肪、低蛋白、高纖維
)

16.
少吃脂肪高的食物,也要少吃內臟,因為毒物儲藏在那裡。

17.
少吃大型魚,避免汞污染。 (您可知道,地球已污染到北極熊體內都有重金屬污染,況且大型魚是吃小魚長大的!)


18.
購買當令蔬果,不是當季生產的蔬果,需要更多的藥物催生或防蟲,很難避免殘留。

19.
不要用保麗龍盛裝熱食,因為會釋出微量環境荷爾蒙。(連用塑膠袋裝熱食也要避免!)


 


20. 少用塑膠類製品微波食物,避免環境荷爾蒙溶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