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27日 星期四

健康狀況自我評估表分析說明


謝謝各位朋友的來信索取「健康狀態自我評估表」,有人直接來請我們的醫療專業團隊給予當面說明;也有些朋友傳真回來問問如何瞭解身體的真正狀況,我們稍微整理下,將一些較常態型的問題點概略說明給大家作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案例說明:男性,約48歲,公務員



偶爾發生,結果不嚴重部份(指數1)


頭腦,,頭昏,眩暈, 眼睛,視力模糊(近、遠視除外)


鼻子,打噴嚏,分泌物過多, 口腔咽喉,需常清喉嚨,喉嚨痛


皮膚, 青春痘,心臟,,胸痛, 肺臟,呼吸短促,


腸胃道, 噁心、嘔吐, ,飽脹感,


關節肌肉, 關節疼痛, ,虛弱、疲倦感, 肢體僵硬、活動困難,


 體重, 暴飲暴食, ,,體重過重,


活力及活動量, 疲勞、怠惰,反應冷淡、昏沈欲睡,反應過度,浮躁不安,下午或傍晚打哈欠


心智, 記憶力差,精神混亂、理解力不佳, 專注能力不足,力有未逮(心有餘、力不足),難下決策,口齒不清, 學習有障礙,


情緒, 情緒不穩, 焦慮、害怕、緊張,生氣、坐立不安、衝動急躁,沮喪,


常發生,但結果不嚴重部份(指數2)


頭腦, 偏頭痛,失眠, 耳朵 耳朵癢,


鼻子,鼻竇有毛病, 口腔咽喉, 慢性咳嗽 皮膚,掉髮,


偶爾發生,結果很嚴重部份(指數3):無


經常發生,且結果很嚴重部份(指數4):無


分析說明:


已知常發生偏頭痛且失眠,顯示其壓力較大或顧慮事情太多,同時耳朵會養可能耳內分泌物過多,口腔咽喉則有慢性咳嗽表示免疫系統有運作,但免疫力已下降,無法將不好東西(黏液、分泌物)排出體外,人體4大排毒管道:大便、尿液、皮膚、口腔(呼吸、鼻涕、痰),如果有明顯徵兆且持續者表示您的免疫力下降,自癒力也低落;當細菌病毒等無法被自體免疫細胞(巨大吞噬細胞)排除時,這也是疾病的開始


鼻子方面:鼻竇有毛病,且發生表示有過敏性鼻炎,免疫系統待加強;頭髮掉髮已有明顯感覺,則為內分泌不足,需多補充(食用)提供內分泌所需原料,否則可以因年齡逐漸大製造能力較差一些,若又加上內分泌所需原料不足,您身體當然會逐漸不好!(此為男性激素,抗壓激素不足)


偶有噁心、嘔吐, ,飽脹感為腸胃功能障礙出現,腸蠕動及吸收不良,排宿便為首要


心臟方面:有胸痛伴隨;肺臟方面則偶有呼吸短促是要注意心肺功能,宜去醫院作EKG檢查心血管,是否攜養量不足?


關節肌肉方面:偶有關節疼痛, ,虛弱、疲倦感, 肢體僵硬、活動困難,,除了是運動產生的以外,可能是體質過酸,要注意減重;同時體質須去酸化,多吃鹼性食物;運動後多喝水,泡泡熱水澡。


體重方面:已知自己有暴飲暴食狀況及體重過重現象,盡量不要再虐待您的胃腸與身體啦!因為再下來腸胃道有有噁心、嘔吐, ,飽脹感的狀況產生,可能會逐漸「進化」到消化道疾病,如腸胃炎,甚至於大腸癌,胰臟癌等等不可不小心。


心智、活力及活動量及情緒方面則有大量徵兆產生,顯示已有些力不從心,判斷力下降的現象,這是表示除年紀,工作壓力因素之外,內分泌系統能力不夠也是主因之一,要多吃一些補充內分泌所需的原料才行千萬不要『未老先衰』。


您的健康指數已達44點,是屬於亞健康狀態(即介於健康與疾病中似病非病),要注意囉!您的身體已經發出一些警訊了。從現在開始,建議您該適度調整日常作息,注意飲食習慣,畢竟「預防重於治療」,有健康的身體才是最重要的。也別忘了身體不舒服立刻看醫生喔!-----建議您採用『B計畫』來充分供應營養


2006年4月25日 星期二

癌症與Vit B17(中)



 


此篇文章為梅襄陽醫師 Special Topic 講座 --從『癌症的真相與維他命B17』談到『醣質營養素』,這個講題的主要參考資料,文中對癌症有驚人的報導,請大家慢慢的品味!


癌症與Vit B17 ( 中 )


陳瀅


 


此時,另一種健康細胞所分泌的酵素叫rhodanese扮演著下半場的主角,因為它的分佈恰恰與beta-glucosidase相反;rhodanese佈滿在人體全身的正常細胞,卻不在腫瘤細胞。所以若VitB17遇到健康的細胞,健康細胞所分泌的rhodanese可以化解氰化氫的毒性,氧化氫及苯乙醛,此二者的副產物分別是thiocyanate 和安息香酸benzoic acid,它們可以滋補正常細胞,多餘的則排出尿中。以上兩段說明了VitB17可以準確瞄準癌細胞,而不會破壞正常的組織。這種以標的物為準頭的天然化合物,其作用比任何人造的、無選擇性、好壞細胞一起殺的、超毒的化療藥物要來的有效。


戴氏在書中也將癌症重新賦予有別於主流醫學界所籌定的意義。他引證許多科學家及醫生的看法,認為癌症是一種與飲食有關的代謝疾病。


他寫道,在1936年美國參議院發表了一篇文章,部分大意是:身體的健康完全依賴於我們自食物所攝取的礦物質,其依賴的程度超過卡洛里、維生素或份量標準的澱粉、蛋白質或碳水化合物。今日大多數的美國人都有某種營養缺乏症,除非我們的土壤可以得到均衡的礦物質,否則無法改善。因為我們的土壤缺乏太多礦物質,以致於不管吃多少食物,都無法提供身體健康所需之礦物質,因為沒有一個人的胃大到足以容納這些食物。


這與 雷久南 博士及 雷通明 博士一直呼籲的--身體的健康要由改善土壤做起的觀點相同。因為農夫的收入是由產量來決定,而不是以添加了多少營養及礦物質來定(氮磷鉀肥例外,其可以影響產量)。所以一旦土壤無法提供足夠的礦物質,各種代謝性缺乏症就會不斷地出現在日常生活中。


翻開醫學史,許多慢性病現在都可以預防了。戴氏在書中舉壞血症(scurvy)一例來呼應其前後的觀點。在十七至十九世紀,英、法及西班牙等國,派遣大量的船隊拓展海上疆土,經過長期的海上航行,水手們沒有蔬果可吃,漸漸產出壞血症,此病曾奪走數以百萬計的水手性命。雖然在十五世紀及十八世紀,分別有不同的航海家及科學家發現,印地安人的松針、松樹皮(含豐富的抗氧化劑),或吃橘子、檸檬及大量蔬果的人不會得壞血症。


然而當時的主流醫學界完全忽視及藐視這些事實,造成更多的人死亡。直到十八世紀末期,英國皇家海軍終於重視這些科學證據,才將『海上航行食用蔬果』納入海軍規範。十九世紀之後,沒有一位英國海軍得到壞血症,進而造就了大不列顛『日不落國』的輝煌時代。1930年代,維生素C被分離出來,壞血症於焉消滅。人類花了四百五十年的時間,犧牲了幾百萬人的生命,才相信簡單的蔬果就可以預防及治療這種代謝慢性病。以此類推,曾是必死無疑的疾病如:惡性貧血( pernicious anemia)、義大利癩病( pellagra)、腳氣病( beriberi)、無數的神經性病變( 多與維生素B群有關)等等,都可以用飲食的方式加以預防及治療。克雷布斯的名言:「能真正治癒的就能真正地預防( What really cures really prevents)。」「必要的營養素來自充足養份的飲食。」


那麼癌症到底算不算是一種代謝病呢?羅幼拉大學(Loyola University)生物系主任哈若‧曼訥醫師(Dr. Harold Manner)提出他的看法:「近年來對癌症病因的觀點,已從病毒、致癌物質或傷口感染引起的舊觀點,有了新的評估。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認為癌症是由於代謝問題所引發的複雜病症。它是隱伏性的疾病,與整個身體機能從神經系統、消化道、胰臟、肺臟、分泌器官、內分泌系統到整個免疫系統有關。病人在接受了主流醫學的手術、放療及化療後癌症復發,是因為最根本的代謝病因從來沒有受到重視,以至於沒有獲得改正或治療的緣故。」也就是最根本的營養問題沒有得到解決。


《無癌症的世界》一書的作者葛雷芬斯寫書的目的就是要「將證據呈現出來,表明癌症是一種營養缺乏的疾病,不是由病菌、病毒或神秘毒物引起的,而是現代人飲食裡所缺乏的某些營養素造成的。如果這樣的分析是正確的,那麼癌症的治療與預防就非常容易且花費不多;只要恢復我們飲食裏本來該有的營養素就得了。」


學家畢爾德及克雷布斯父子發現,身體內有許多細胞還處於原生胚胎期的階段,這些細胞是用來修復組織的,依照特別的形態遺傳刺激,它們可以分化為身體的任何組織、器官、血液、或頭髮。當我們的身體受到損害,動情激素便會刺激這些細胞來修復受傷的地方,修復好了則由胰腺酵素來關掉修復工程。如果沒有關掉這個修復動作,這些細胞就會因不斷地漫無法紀的分裂修復而形成腫瘤或癌症。換言之,癌症是身體自己產生的,而非外來物,而且它可以名正言順的以修復工程的名義來逃避免疫系統的監視。


又工業國家的污染所產生的幾萬種人造、有害的化學物質,會造成身體的損傷,所損傷的部位創造了修復條件,若此處一直不斷地受到傷害,一直不斷地修補,要是胰腺酵素不足以關掉該項修補,就決定腫瘤產生的部位,這時飲食中如有足夠的VitB17,它就能提供了身體的第二道防線。如果免疫系統低落,又沒有攝取足夠的VitB17,癌症就慢慢潛伏形成。比較工業國家與未發展國家的癌症發生率,則可以發現以美國為首的工業國家,其癌症發生率遠超過未發展的地區。以手機為例,因使用手機過多而罹癌的患者,其腫瘤的部位就與拿手機的部位有極大的關聯(詳情請參閱前幾期的琉璃光雜誌)。食物中的致癌物則造成胃(如日本的黃色醃蘿蔔)、直結腸等消化道的損傷;電器的電磁波則使特殊部位或整個身體受傷;過多的日曬則形成皮膚的損傷,可想而知其形成癌症的地方會在哪兒。


曼訥醫師已證明VitB17需要胰腺酵素的幫助破壞腫瘤的表層,好讓VitB17直接攻擊癌細胞。同一時期,美國七十年代最著名的癌症權威醫院--隸屬於洛克菲勒集團的紐約斯隆凱特靈紀念醫院(Sloan Kettering Memorial Hospital),也進行了一項實驗。


該實驗是由醫院當局挑選一位最資深、最公正、最值得信賴的研究員杉 浦金松 醫師(Dr. Kanematsu Sugiura)來領軍,目的是證明VitB17不具治癌療效。杉浦經五年的辛苦研究得到的結論是:


1. VitB17抑制了腫瘤的生長


2. 在老鼠身上證明可以阻止癌細胞的擴散


3. 可以減輕痛苦


4. 可以預防癌症的發生


5. 可以促進一般的健康(比對照組還健康)


杉 浦 醫師的實驗報告更提到他所觀察到腫瘤的完全復原,是他在其他化療藥物實驗上從未見的。醫院當局之後又指定另兩位研究員斯扥克博士(Dr. Elizabeth Stockert)及雄恩博士(Dr. Llyod Schoen),來重覆杉浦的實驗。兩位博士的實驗也完全證實杉浦的發現,雄恩的實驗更證實了原先曼訥醫師的理論,其治療過程已成為今天VitB17營養酵素療法的標準。


這下代誌就大條了!在此要特別強調,杉 浦 醫師的癌症研究一向是世界公認的頂級品牌,不但得到醫院當局的讚賞,更在日本及俄國享有高度的尊重(俄國人說他們不需要重覆杉浦的實驗)。他的結論對使隆凱特靈醫院及其背後的龐大主流醫藥界而言有如晴天霹靂,導致醫院當局開始中傷其研究方法並試圖掩飾真相。最後在一場記者會上,所有的領導都登場了,由研究中心羅伯‧古德(Robert Good)宣佈:VitB17對癌症沒有預防、不具療效、無法阻止轉移。


一位記者突然提問:「杉 浦 醫師,您還堅持自己的實驗相信VitB17可以防止癌症的擴散嗎?」整個大廳突然靜了下來,所有的眼光轉向這位德高望重的老醫師。他冷靜而堅定的望著發問的記者:「我堅持。」


        次月,在愛德華‧甘迺迪參議員麾下的健康科學研究委員會有一場聽證會,由斯隆凱特靈總院長路易斯‧湯瑪士(Dr. Lewis Thomas)作證:「完全沒有一點科學證據顯示VitB17對癌症有任何療效。沒有一篇醫學文獻的科學數據支持VitB17,最近本院出版的研究報告證明,VitB17對實驗老鼠完全不具抗癌療效。」


戴氏沉痛地寫道:「湯瑪士在美國國會埋葬了維生素B17,並剝奪了美國人合法的權利,使他們無法得到能治療他們癌症的、已被證實有效的、簡單的維生素。」


戴氏還針對主流醫學界提出一些發人深省的看法,他揭開了食品藥物管理局及醫學院的黑暗面,比如接受藥廠的餐點招待、醫學簡報、及酗酒等問題;也提出大眾對醫師依賴而不相信自己的身體有自然康復能力的迷思。琉球土壤學家比照嘉夫博士 曾說過 醫師及醫院應該是落日產業,表示在醫師的照顧下,人類應該越來越健康,為什麼現在的醫院越開越多?這是否應該探討呢?漢門醫師在他的著作《信任我,我是醫師(Trust Me - I'm a Doctor)》中指出:美國醫院的住院病人,約有4~13%的病人是因為醫療意外所引起的,而這些病人當中7%受到永久傷害,14%死亡。英國每年約有八百萬人住院,其中有三十二萬人是因為醫療意外造成,四萬人死亡,兩萬人永久傷害。


當然也有 許多 醫師在其崗位上競競業業,以病人的健康為第一優先。戴氏的目的是要提醒大眾,主流醫學界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高高在上,那麼神奇地藥到病除;社會實在沒有必要賦予他們權威的形象,而讓他們以威權來壓迫非主流的療法。健康不是建立在醫師的手裡,我們自己得做自己健康的主人,從預防開始,從日常生活中建立身心靈的健康。


曼訥醫師簡介代謝療法為「一種使用自然食物的產品和維生素來提昇免疫系統以達到預防及治療癌症的療法。制止癌症生長之關鍵不在於傳統療法如化療及放射線療法或手術,而在於與身體合作而非對抗之。一旦身體排出非自然的物質(排毒)後,就以維生素來建立病人的免疫系統;以酵素來分解癌症細胞外圍的蛋白質層(此蛋白質層即是保護癌細胞逃過身體免疫系統的監視);生食及粗食則用來增強身體的腺體;最後施以維生素B17及維生素A與酵素及免疫系統一起將癌細胞摧毀掉。」代謝療法還須嚴格地配合小麥草、抗氧化劑、維生素EC等營養補充療法。


VitB17也可以和傳統療法(手術、放療及化療)合併,不過約翰‧李察生醫師(Dr. John A Richardson)曾舉例:「我曾看過病人做了脊椎放射鈷治療而癱瘓,但是以維生素治療後,他們的絨毛刺激生殖激素(chorionic gonadotrophin – HCG)反應正常了。我們治好了他們的癌症,但是放射療法卻讓他們無法行走…會致命的是鈷而非癌症。」所以必要時,代謝療法是可以和傳統療法結合,它還可以減輕傳統療法的毒素所引發的副作用;但是要有心理準備,其療效會減弱,因為病人器官及免疫系統已因放療或化療而壞損。


代謝療法也可以治療動物的癌症,野生動物很少得癌症,現代人飼養的動物因為飲食裏缺乏足夠的VitB17,所以容易罹癌。常見貓狗生病時,他們都到外面去吃草,這是動物的本能,我們人類的本能呢?


杏子果仁的用法,克雷布斯(Dr. Krebs)博士建議成人每日10粒來預防癌症,每日30~50粒為癌症病人的營養補充品。少數癌症病人吃了杏子果仁會有噁心反應,診療中心建議減少食用的量,讓身體適應後再漸漸增加份量。並非所有的杏子果仁都有效,必須是帶點苦味(例如中藥裏的北杏即含有B17),才表示確實含有VitB17。其他含豐富VitB17的有:桃子種仁、蘋果種籽、美國棗子種仁(prunes)、李子種仁、櫻桃種仁、及油桃種仁(nectarines)等等。中國的梅子種仁也許有,可以將新鮮成熟的梅子打開嚐嚐看有沒有苦味。


其他含有B17的食物還包括:小米(millet)、蕎麥(buckwhear)、夏威夷豆(macadamia nuts)、竹筍、綠豆、利馬豆、青豆、某些品種的豌豆等等。


如果無法買到酵素,可由我們日常的食物中攝取。食物中含有胰島酵素的有木瓜及鳳梨。癌症病人最好每天食用木瓜及半個鳳梨。其他維生素可由天然發酵菜、生食蔬菜、活性酵母、小麥胚芽、冷壓橄欖油及新鮮水果中取得。也許有人會懷疑吃那麼多維生素C( 10 )會不會中毒?其實如果您吃的維生素C是來自大自然的話,不會有中毒的問題,因為身體自動會排除多餘的維生素C。在小兒麻痺症流行的時代,曾有一位小兒科醫師就用了高劑量的維生素C(6),注射到未滿六個月的病嬰(已產生抽筋現象)身上,成功地阻止了小兒麻痺症的發生。化學合成的維生素C可能有問題,所以最好從食物中攝取,或購買天然植物提煉的維生素C,例如 梅爾 博士合作公司出品的光彩C(Radiance C)是由南美的卡母果及其他芽菜類所提煉出來的維生素C


在癌症病人的治癒率方面,葛雷芬在他的《無癌症的世界》書中提到第一次診斷、非轉移的癌症病人以VitB17及代謝療法治療的長期存活率(超過五年)約為80%,對照主流醫界的28%;癌症轉移了的病人如果一開始就以B17來治療,其長期存活率約為15%,對照傳統主流療法的0.1%


美國的飛利浦‧賓周(Phillip Binzel)醫師在他的書《好好地活著》(Alive and Well)上,也將他以VitB17及代謝療法治療病人的結果做了統計與比較,他的病人如果是第一次診斷、非轉移的長期存活率為85%,對照美國防癌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15%;如果是轉移的癌症,他以VitB17及代謝療法治療,病人的長期存活率為65%,對照防癌協會的0.1%。為 何賓周 醫師的病人不論是第一次診斷或轉移的癌症,其存活率比較高?我比較了他與戴氏所提的療法,發現賓 周 醫師要求他的病人吃素及改變飲食習慣,不准吃肉,他認為病人已經缺乏胰臟酵素了,不能再吃肉來消耗更多的胰臟酵素(缺乏胰島酵素,癌症細胞就可以躲過免疫系統的監視)。如果他的病人偷偷吃肉、或回家後繼續原來不正常的飲食習慣,癌症就會復發,病人又回來找他。如果來得及,他再使用VitB17及代謝療法治療病人,病情又好轉回家,通常病人這時真的學乖了,不敢再吃動物製品;來不及的病人就成為負的統計數字。賓 周 醫師是少數在美國可以VitB17來治病的醫師,現已退休。(下期待續)


 編者註:因為上期文章登出後,有一些讀者希望能買到VitB17。雷久南博士根據她參考多本有關VitB17的資料,建議如下:VitB17或苦杏仁酐直接由食物中攝取是最好的,VitB17存在於800-1200種植物中,包括埃及豆、扁豆、黃帝豆、蕎麥、糙米、小米、小麥草、綠豆芽、腰果和許多水果仁內(橘子、橙子、檸檬、柚子類除外),例如桃子、李子、蘋果、櫻桃類等,以及苦杏仁(甜杏仁則不含苦杏仁酐)。古老的中國、希臘、羅馬和阿拉伯醫生,用果仁中的苦杏仁酐治腫瘤,中醫傳統上用苦杏仁的劑量是39公克沖泡,因苦杏仁有毒性,食用過量可中毒致死。成人50~60粒以上、小孩10粒以上即中毒,如低溫烤熟( 300 10分鐘)毒性會減少。所以如果平常吃以上水果時,同時吃子,自然會攝取到身體所需的VitB17,所吃的量因為是同時吃水果,如此攝取的量自然就在安全範圍之內(譬如吃一個蘋果,就吃一個蘋果的子;吃三個桃子,就吃三個桃仁)


2006年4月20日 星期四

癌症與Vit B17(上)



此篇文章為梅襄陽醫師 Special Topic 講座 --從『癌症的真相與維他命B17』談到『醣質營養素』,這個講題的主要參考資料,文中對癌症有驚人的報導,請大家慢慢的品味!


癌症與Vit B17(上)


陳瀅


幾個月前 雷 博士寄了一捲錄音帶給我,希望能將內容整理出來。該捲錄音帶是幾年前我參加的一場演講錄音,由英籍資深的記者戴菲力(Phillip Day)將他十幾年來研究追蹤醫學界的心得報告。回想當時演講的內容曾令我熱血澎湃,也是那一場演講轉變了我對疾病及主流醫界的觀點,接下來幾年所閱讀或研究的資料也多與這些新觀點有關。


最近將戴菲力的書《癌症--為什麼我們還拼死命地要知道真相》(Cancer - Why we're still dying to know the truth)再仔細的閱讀,對這位資深記者抽絲剝繭的功力、周延完整的觀察及獨到無礙的分析歸納十分佩服,也對他大慈悲、大無畏的精神讚嘆。


戴菲力在書本第一章即提出一個最重要的問題--我們到底可否打敗癌症?美國防癌協會的統計資料顯示,癌症為美國人的頭號殺手(也是台灣民眾的第一死因);每三人就有一人會得到癌症;若此現象持續發展下去,到下個世紀,癌症的致病率是100%。例如過去二十年死於乳癌的美國女性的人數,就已超過兩次世界大戰加韓戰再加越戰死亡人數的總合。故戴菲力所提的問題有其迫切性和重要性。他所給的答案也很直接--是的,癌症在幾十年前早就有解了,只是真相一直被隱瞞,直到網際網路的發展,這個的解答才漸漸流傳開來。


然而美國的癌症政策是如何形成的呢?這得從另一位作者艾德華.葛雷芬(Edward Griffin)所寫的《無癌症的世界》(World without Cancer)一書看出端倪。葛氏在書中將美國的現代醫學的轉變,及醫藥學界對疾病的觀念述說重頭。


話說二次大戰之前,全世界最大的化學及製藥公司為德國的法賓(I.G. Farben)公司。它不僅遍及九十三國,且對各國有重要的政經影響力;法賓公司也是後來惡名昭彰的屠殺猶太集中營毒氣的製造者。這家公司在二十年代即和美國的工業壟斷者洛克菲勒的公司合作成立了一個全世界最大的製藥公司。直到今天,這家公司基本上以各種名稱及組織,在美國的科學及抗癌政策上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


洛氏集團知道科學可以帶來的需求及大量的金錢利益。在它們所贊助的美 國 醫師學會(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和美國食物及藥物管理局(FDA)批准下,將化學物稱為「藥」來申請專利,並提供給經由它們的組織所訓練的醫師及專家使用。在二十世紀初期,亞伯罕‧福來思拿(Abraham Flexner)在洛氏和卡內基(Andrew Carnegie)的避稅基金贊助下,對美國的醫學院進行改革,使得醫生依賴藥物來治療疾病及從事開發新藥物的研究。而在政府部門的要職官員名單中,不難發現許多與洛氏集團的掛勾痕跡。由此可知洛氏集團對美國食物及藥物管理局和各級的政府部門的影響,可說是佈線完整、環環相扣、牢不可破。


洛氏集團以金錢改變了老式的醫療行為,轉而使之現代化,組織化及商業化,成為以藥物治療為主的當今醫藥工業。它改善了醫師的生活,使他們從窮而落魄的郎中麻雀,飛上枝頭變為高所得、高教育、高社會地位的鳳凰。這些醫生在洛氏集團和卡內基的基金會出錢所建的醫學中心受訓,他們的藥物研究也得到大量的財務贊助。


在商業掛帥的二十世紀,另類療法或是無法申請專利的治療方法,不但不為主流醫界所接受,還頻被迫害、抹黑(扣以無科學證據的大帽)和隱瞞;久而久之,社會大眾也接受主流醫學及其研發的新藥物是抗癌唯一利器的思維。因此上世紀的前半葉,以百萬為單位的金錢大量注入國際級的藥物研究,期望找到有效的藥物來對治各種不同的癌症。由於沒有一種所謂的﹁奇蹟的子彈」療法是一蹴可成的,世界各地的醫學中心就不斷地對病人進行新藥及放射線的實驗。


即使在今日,這些化療及放射線治療已證明是無法治癒常見的癌症,醫師們還是繼續使用它們。報紙常有抗癌新藥成功發明,或抗癌有重大突破等的新聞出現,但現代醫學真正地治療好癌症了嗎?有些醫師不禁開始懷疑化療的毒性反而是造成癌症病人的死亡主因。1985年,哈佛大學微生物教授約翰‧凱恩斯(John Cairns)在科學的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雜誌發表評論說:…「化療能否治癒任何一種常見的癌症還有待證實。」


有些腫瘤醫師是會告訴病人沒有證據顯示化療有效;有些則被科研報告誤導化療無法保證的樂觀;有些更為了金錢的理由而開具化療單。因為開具化療單比給病人撫慰還賺的多。戴菲力更直言,在七百億美元的化療工業的今天,依靠癌症討生活的人數比死於癌症的人還多


戴氏在書中舉出許多主流醫師不斷地出來發表化療無效的言論。比如:1992年,毒物學家山淼‧艾普斯坦(Samuel Epstein)醫師與三位前美國聯邦官員在華府共寫了一份聲明,這份聲明經由64位在公共衛生、癌症預防及疾病預防領域屬於領導地位的專家背書。聲明指出:「我們很關切財源雄厚的癌症業界,亦即國家癌症機構(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美國防癌協會及二十幾家完善的癌症治療中心等,以不斷的『戰勝癌症』的主張誤導及迷惑美國大眾及國會。如今癌症每年奪走超過五十萬人,每三位就有一位美國人得到癌症,每四位癌症病人就有一位死於它。過去十年,五百萬美國人死於癌症,而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大部分這些死亡是可以避免的……


而癌症業界及主要的製藥公司動不動就發表毫無證據的聲明說,治療癌症有重大進步或「治癒」癌症的消息。這種聲明只是基於腫瘤組織初期的縮小,而非延長病人的存活時間,而且病人生活的品質被高毒性的治療嚴重摧毀則完全不受重視。」


1986年,麥吉爾癌症中心(McGill Cancer Center)的科學家們對一百一十八位治療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的醫師進行問卷調查,發現超過四分之三的醫師徵求病人進行肺癌高毒性的新藥實驗。他們還被問到,假設是他們自己得到癌症,會用當時他們選擇的六種新藥中的哪一種治療?在七十九位回答中有六十四位說,任何含有一種極毒的Cisplatin化療新藥物他們都不會選用。五十八位醫師發現所有的新藥都無效,原因是化療的無效果及難以接受的高毒性。


德國的臨床癌症生物統計學家優瑞許‧愛博醫師(Ulrich Abel)1990年康復雜誌提出《進展型上皮細胞癌症的化學療法》(Chemotherapy of Advanced Epithelial Cancer)的研究心得,他冷靜而不偏頗地分析過去十年的醫學報告,發現最常見的上皮細胞癌症,如肺癌、乳癌、攝護癌、直腸癌等的化療很少有成功的。而全世界每年有一百多萬人死於癌症,他們大多數曾接受過化療,使用化療的次數也越來越多。愛博還對幾百位醫師做問卷調查,發現:「許多醫生個人對癌症的觀點,與大眾所認知的資訊有如天壤地別的相反。」「如果他們自己得了癌症,他們不會做化療!即使癌細胞對化療有反應,但是腫瘤局部或完全的縮小,並不會延長病人的存活率。」「有時候癌症復發反而更加肆虐,因為化療助長抗療癌細胞的生成。」


愛博醫生將化療病人在存活率改善方面,依不同的癌症與未受化療的病人做比較。統計發現:


結直腸癌:無證據顯示化療病人存活率獲改善。


胃癌:無明顯證據。


胰臟癌:存活率完全無效;未接受化療的病人活得較久。


膀胱癌:未做臨床實驗。


乳癌:無直接證據顯示化療延長存活率,化療之使用有道德上的疑問(大多數乳癌患者在手術前後都給予化療)


卵巢癌:無直接證據。


子宮及子宮頸癌:存活率未獲改善。


頭頸部癌:存活率未得到改善,僅有零星的縮小。


一位法國的腫瘤專家查理‧馬士(Dr. Charles Mathe)甚至說:「我如果得了癌症,我絕對不會到癌症治療中心去,患者離這些中心越遠,越有生存的機會。」加州大學的哈丁‧瓊斯(Dr. Hardin Jones)分析了幾十年來癌症病人的存活率統計後說:「…癌症病人可能還是不要治療的好。」像這樣的癌症醫師的見證在戴氏書中比比皆是, 那麼 醫師為什麼還要對他們也束手無策的病症向病人說可以治療呢?


享有『心理學界的愛因斯坦』雅號的肯恩‧威爾博(Ken Wilber)在《恩寵與勇氣》(Grace and Grit, 張 老師文化出版)中,記述他的妻子罹癌的過程。他提到一位好友罹患了末期癌症,她的醫生建議接受另一種非常強烈的化療,如果照醫生的話做,應該還可以活十二個月。她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我不接受化療,還能活多久?」醫生回答:「十四個月。」再度建議她採用化療。書中又提到一位癌症治療權威寫了一本非常受重視的書《任性的細胞》(The Wayward Cell)。他花了許多篇幅說明化療為什麼無效,接著又說明即使如此,化療仍然該被採用,「因為化療能讓病人維持正確的醫療方向。」肯恩的評語:「老實說,它也阻礙了病人尋求其他的治療途徑…這根本不是在治療疾病,這是在治療心病--醫生企圖控制病人對疾病的理解以及其可能尋求的治療種類。某種治療也許對疾病無效,但對心病卻有效,因為它可以引導病人聽信某個權威和接受某種醫療。」


肯恩在書中說腫瘤醫師並非企圖惡意操縱病人,也非刻意掩飾他們的有限的技能,他們在病人熱切的期望下,同樣感到無助。因為醫療對癌症無效,所以醫師被迫扮演安慰病人的角色,雖然這類角色是宗教家的專長,對醫師而言是欠缺訓練的。但是在病人的眼中,醫生確實是地位崇高的牧師。


主流醫師多半對另類療法不熟悉,他們的生活非常忙碌,以至於他們得依賴醫學研究或實驗簡報為訊息來源;而這些簡報又多為反對另類療法的組織機構(比如藥廠或癌症醫學中心)所準備。因為一位癌症病人對癌症醫院或中心來說是一個利潤中心(profit center),主流的癌症治療在今日的美國根深蒂固的準則的原因,就在於它們可以讓醫院賺得最多,而且保險願意付錢。所以現行的美國癌症醫療政策,會繼續掩飾事實,除非你自己從他們的神話中醒悟。


那麼今日的癌症病人到底有什麼機會呢?此即漸漸進入本書的主題了。


話說1950年代,一位生化學家小恩斯特‧克雷布斯(Ernst T. Krebs, Jr.)分離出一個新的維生素B17(Vitamin B17),又稱為『力而卓』(Laetrile)、『阿米達靈』(amygdalin)。他當時不清楚自己掀起了什麼樣的漣漪,雖然至今許多人仍相信克雷布斯找到了癌症的療法;然而跨國際的大製藥廠因為無法申請專利或壟斷維生素B17的使用,故而對VitB17發起了空前的惡毒攻擊宣傳,即使事實證明它對於各種癌症有療效。


克雷布斯和他的父親也是將維生素B15(Pangamic acid)應用在醫學上的先驅。他在二次世界大戰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酵素及其在癌症治療上的應用等方面的知識,這些酵素包括:鳳梨酵素(bromelain)chymotrypsin,和木瓜酵素(papain)。父子兩位至今被仍公認為維生素B17(VitB17)在癌症治療機轉方面的先驅。維生素 B17是一種水溶性、無毒性的醣化合物存在於自然界約800種的植物中,許多種可以食用。含豐富VitB17的來源,最常見於非柑橘屬水果的種子中,如:櫻桃、油桃、桃子、李子及蘋果等,而以杏子(apricot)的種子含量最豐,約有百分之22.5


根據葛雷芬斯《無癌症的世界》一書,克雷布斯研究之脈絡溯源自二十世紀初葉,愛丁堡大學教授約翰‧畢爾德(John Beard)提出癌症的營養細胞球(trophoblast)推論。畢氏的研究發現懷孕初期的原始胚胎細胞(pre-embryonic cells)亦即營養細胞球與惡性腫瘤細胞沒有區別。營養球細胞為胚胎成長所必需的,但是在懷孕期的第56天,胎兒的新胰臟開始分泌chymotrypsina酵素,從那時之後,營養細胞球的增生就被阻止。葛氏寫道:「營養細胞球在懷孕初期確實具有癌細胞的特徵,因為它會很快速地增生及蔓延,最後它著床於子宮壁上形成胎盤,讓胚胎可以得到母體的保護和營養。」


營養細胞球是另一種細胞經由一連串的步驟所形成的,葛氏將之簡化為『完全生命』細胞(total life cell)(有點像現在最熱門的幹細胞),它可以分化為任何一種器官或組織,乃至一個完整的胚胎。當完全生命細胞被男女皆有的動情激素啟發而開始製造營養球細胞時,有兩種結果可能發生。第一,如果是在懷孕的情況下,結果就會形成胎盤及臍帶;第二,如果營養球細胞是在修補的情況下被啟動,結果就是癌細胞的形成。葛氏補充:「更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如果細胞修復工程沒有結束的話,就形成癌。」


營養細胞球分泌的絨毛刺激生殖激素(chorionic gonadotrophin - HCG),可以自尿液中測出來,準確度92%。假設檢驗呈陽性的話,葛氏說:「若是女性,她如果不是懷孕,就是罹癌;如果是男性的話,只有一種可能-癌。」然而醫學界明知此檢驗法簡易卻棄之不用,而採用危險性高的穿刺手術,造成某些癌細胞因而擴散到全身。


克雷布斯自杏果種仁分離出維生素B17,將之合成結晶以供人體使用,並命名為「利而卓」。此化合物是由一分子氰化氫(hydrogen cyanide)結合一分子具止痛作用的苯乙醛(benzadehyde)加兩分子葡萄糖所形成的。雖然前兩者分開來的毒性很強,但是它們結合在VitB17的分子裏卻十分穩定且無毒性。克氏發現,要將兩者結合鍵打開,只有一種叫beta-glucosidase的葡萄糖酵素;這種酵素雖然分布於人體,但是在腫瘤處卻是含量特別高。所以癌細胞所分泌的beta-glucosidase酵素一旦打破了VitB17的結合鍵,釋放出氰化氫及苯乙醛,兩者毒分子加在一起毒性更是超強,癌細胞就死在它們自己選擇的VitB17手裏。(未完待續)


腸內革命



 


此篇為梅醫師在演講時,談到酸性腐敗便的危險,特別提供給大家作參考。


 


腸內革命


戴菊英


 


有言道:「欲得長生,腸中常清;欲得不死,腸中無屎。」這是漢代王充(公元27年—97)在《論衡》一書中的至理名言。唐代名醫孫思邈也說:「便難之人,其面多晦。」這說明中國的先賢們在一千九百年前就深刻認識到便秘是健康的大敵。這與現代西方醫學的大腸中毒論(一九○八年提出)不謀而合。該學說認為腸中毒是導致人體衰老的三大主因之一。


大腸中毒論認為人體腸腔內存在大量細菌,食物經咀嚼和胃腸消化成為食糜,其在腸道細菌發酵分解代謝後產生一系列有毒物質,如醛類、酮類、氨、過氧化物等;這些毒素若被腸道重新吸收,進入血液,損害血管、氣血運行障礙,日久造成人體中毒,引發多種疾病,諸如動脈硬化、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腦梗塞、老年痴呆症等心腦血管病;若毒素被皮膚吸收,可發生皮膚乾燥、青春痘、濕疹、蕁麻疹、痤瘡、痔瘡、牛皮癬等皮膚病;大腸癌、乳腺癌等癌症與便秘有密切關係。伴隨便秘而來的還有頭痛、上火、想吐、腹脹、腹痛、肥胖等不是病的病症。


世界微生態學會主席日本的光岡知足博士在《腸內革命》一書中說,人類大腸中棲息著超過一百種一百兆個細菌。正常情況下,各菌群之間相互依存,相互約制,維持著生態平衡。它們生產B族維生素、葉酸、維生素K等,供人體需要;有的細菌能產生乳酸、醋酸,能抑制有害細菌的生長繁殖,增強機體的防禦能力;有的細菌含有瓷,能促進食物殘渣和植物纖維分解,有利於食物的消化吸收;雙歧桿菌和乳酸桿菌還能阻止致癌物亞硝胺的合成,有預防消化道癌症的作用。這些細菌基本上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好細菌,一種是壞細菌。雙歧桿菌是好細菌的代表,大腸菌、威爾斯菌是壞細菌的代表。壞細菌會因便秘而大量繁殖,腸內環境就會迅速形成腐爛現象,大便也會發出惡臭,甚至引起大腸癌或乳腺癌。便秘也是引起肝病、腎臟病、高血壓等疾病,而使身體提早老化的元兇。


引起便秘有兩個原因,一是食物纖維少的歐美式飲食,二是精神壓力大。美國太空總署曾研究太空人腸內細菌叢的變化狀況。如太空人只要有一點不安,腸內環境就失去平衡,雙歧桿菌減少,威爾斯菌大增。所謂歐美式飲食,指的是高蛋白、高脂肪缺少纖維的精緻飲食。這些食物會減少腸內的好細菌,使壞細菌大增,致使腸內的蛋白質或氨基酸腐敗,形成包括致癌物質在內的有害物質,使大便發出惡臭。故大便臭是腸內環境惡化的最佳証據,也是身體老化的証據。正常的大便顏色呈黃色。如果大便顏色呈漆黑或紫色,預示著有可能患有嚴重疾病,應盡快去醫院檢查。


科學家們發現,吃母乳的嬰兒的大便呈黃色,帶甜酸氣味;他們還發現某禪寺和尚的大便就像嬰兒那樣的黃色而不臭,因為他們每天主要都吃豆腐、青菜、完全不吃肉,所以排出來的大便呈黃色。世界聞名的長壽村日本山梨縣棡原村的長壽老人們腸內細菌叢雙歧桿菌多,威爾斯菌少,其比率與二十到四十歲的年輕人相近。他們長壽的原因之一是樸實的飲食方式。他們以麥、大豆等雜糧類、馬鈴薯、山芋等地下根莖類以及蔬菜為主。這些都是自給自足的新鮮食物,對腸子來講,全是有益的食物。這種樸實的飲食方式與腸內好細菌的增加,是延長他們壽命的一大助力。


如何才能消除便秘呢?


從長壽村的實例來看,飲食應多攝取穀類、薯類、豆類、海藻、蔬菜、水果等食物以及蜂蜜、核桃、芝麻等潤腸之物;用糙米代替白米,黑麵包代替白麵包也很有效,具有使雙歧桿菌繁殖功能的大豆低聚糖,也和食物纖維相同或有更好的效果。還有一些發酵的食物也可以補充好細菌所提供的酵素和乳酸,如自然發酵的泡菜、麵食、味噌、回春水和酸奶等。大陸的中華中醫藥學會微量元素分會副理事長趙霖指出:傳統食物海帶、綠豆、黑木耳、胡蘿蔔等和茶葉具有清腸、解毒的良效。中醫認為海帶軟堅化結、清熱利水,它所含的褐藻酸能抑制放射性元素鍶九十的吸收,並可將其排出體外,同時還具有排除重金屬鎘的作用。古人說綠豆解金石、砒霜、草木諸毒,現代科學研究表明綠豆蛋白有特殊的解毒功能,對重金屬、農藥中毒均有防治作用。黑木耳則有明顯的滌垢除污功能,被稱為腸道的清道夫,可清潔血液和解毒。茶葉也有明顯的解毒作用,正如「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典故所曰。總之腸道疾病是萬病之源,健康的身體應從清腸開始。


二十世紀的兩位偉大女性戴安娜王妃(一週洗腸一次)和世紀元老 宋美齡 女士(每天睡前洗腸一次)都非常重視清腸。她們是人們心目中美麗和長壽的象徵。


現在歐洲有一種洗腸治療的保健方法,一些富商都跑到歐洲去洗腸。如果我們重視飲食健康,多使用天然的食物,也能做到大便通暢,最好一天能通便二次,那就用不著花許多錢去洗腸了。


讓我們也重視清腸,逐步進行腸內革命,健康快樂地生活,頤享天年吧!


 


轉載自琉璃光雜誌


2006年4月19日 星期三

與癌共存




請多多邀請親朋好友來聽演講!


癌症已連續23年來台灣十大死亡原因之首,


您不可不瞭解癌症!


 


演講主題:與癌共處

時間:5月3日﹝星期三﹞下午 2:00~4:00
地點:台北市忠孝東路2段130號7樓之1
洽詢電話:02-2395-2911或0913-139395
﹝捷運板南線 忠孝新生站2號出口 摩斯漢堡樓上﹞

免費!歡迎自由參加
座位有限,敬請先報名

演講內容 :
1.癌症的定義
2.癌症的來源
3.癌症的高危險群
4.癌症的症狀及預防
5.細胞溝通與癌症

王秀美老師主講
慈濟人醫會健康護理講師

講師簡歷:
國防醫學院護理系畢業
乙等衛生行政特考及格
澳洲RN護理師資格考試及格

曾任:
三軍總醫院護理長
榮民總醫院護理長
私立護理高職護理科主任
私立祜民綜合醫院護理部主任
台北市紅十字會居家照顧訓練負責人


2006年4月18日 星期二

演講調查




各位好朋友:


感謝大家對我們的支持, 梅襄陽 醫師的 Special Topic 講座 從『癌症的真相與維他命B17』談到『醣質營養素』,已連續舉辦4場次; 王秀美 老師演講的『療傷的醣--糖尿病的新福音 』,也感謝大家的參與,基於希望能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我們將陸續舉辦各種演講。


但因想聽講主題各人需求不同,我們將擬舉辦的演講主題提供於下,請各位提議要何種演講先舉辦,我們將盡量滿足大家的需要:(演講主題為暫定)




  • 酸鹼體質與癌症


  • 乳癌的預防保健


  • 氣喘與過敏體質的預防保健


  • 骨質疏鬆症的預防保健


  • 男女更年期的預防保健


  • 退化性關節炎的預防保健


  • 心血管疾病的預防保健

     



2006年4月13日 星期四

療傷的醣--糖尿病人的新福音



提供王秀美老師的演講簡報資料,給來電表示未能來聽演講的朋友作參考,只是簡報並無法表現出王老師演講內容的精髓以簡報上無表示的部份,還有現場有關糖尿病相關問題的回覆等等;不過我們有完整錄音;有任何需要王老師說明或我們可以提供服務的地方,請與我們聯絡‧謝謝!











 
































 


2006年4月12日 星期三

避免癌症的最佳方法

這是 王秀美 老師95410日於台北市大同區義警/民防研訓活動保健課程的簡報資料,主題是:避免癌症的最佳方式-酸鹼體質與癌症,特別整理出來給大家作參考,如果有任何問題或需求服務的地方,請與我們聯絡。


謝謝!














































2006年4月10日 星期一

外食族的聰明低脂飲食 (13)END






外食族人口越來越多,交際應酬多,在外吃飯的機會也更多,外食的過程中,最容易吃下一些不需要的脂肪,如何當個聰明的外食族,吃下美味,避免攝取過量的脂肪,你一定要好好學一學喔!

一、喜宴或中式餐會
喜宴或辦桌的菜餚通常高脂肪又大魚大肉,一旦參加了應酬或聚會,很容易就吃下許多危害健康的食物,以下有些小妙招,可以讓你吃的美味,遠離脂肪唷!

1、適量為贏
改變自己的觀念,不要覺得沒吃到盡興就是虧本,吃多了反而損害自己的健康,那才是真的虧大了呢!

2、多吃蔬菜
想要避免美食當前容易食用過量,可以在出門前先吃些高纖蔬菜增加飽足感,以減少宴會中的食用量。而且在用餐時,多吃主菜旁的配菜,例如盤飾的青江菜、油菜、生菜……等,但如果蔬菜上有勾芡的湯汁,記得要先瀝乾了再吃喔!

3、少吃堅果
餐桌上通常都會放置瓜子、花生,你可要注意這些堅果類的油脂成分都很高喔!別看它小小一顆就拼命吃,隨便一把瓜子可能就含有10公克的脂肪,佔一天脂肪適宜攝取量的1/4-1/7了。

4、不要每道肉都吃
從第一道菜吃到最後一道,肉類的攝取量一定會過多,所以,每道菜只吃一小口,或者不需要每道肉都吃,只要選擇自己喜歡的就好。

5、勾芡食物少吃為妙
魚翅羹、鮑魚羹等勾芡食物,在宴會中總是少不了,但是這些湯汁中含有大量的太白粉及油,脂肪含量可是很驚人的,應該要盡量避免吃下湯汁,用湯匙撈起食物來吃。

6、高油烹調或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少吃
佛跳牆、五更腸旺等高油烹調食物,或是碎肉丸、獅子頭、蝦丸等動物性脂肪含量較高的食物,都應盡量避免,可多選蒸魚、冷盤或清燉等菜餚。宴會中的甜鹹點心常為油炸食品、油酥類點心或是有大量豬油的八寶飯、芋泥等,記得也盡量少吃喔!

二、火鍋
冬天吃火鍋是最享受的一件事,但是一頓火鍋吃下來,脂肪的攝取也非常驚人,應該要如何健康的吃火鍋呢?以下有一些小撇步供你參考喔!

1、選用低脂湯頭
火鍋的湯頭是最美味的部份,一般多用大骨或是肉類熬燉,但是脂肪量也相對很高,如果可以改用白菜、白蘿蔔、高麗菜等蔬菜,再添加一些蝦米、柴魚熬成湯汁,也別有一番風味喔!若是採用大骨熬湯,記得先將湯上的浮油撈除,可以減少脂肪的攝取。

2、選擇低脂火鍋料
火鍋料中肉類食品一定不可少,但是豬肉、牛肉、羊肉應該淺嚐就好,可多選擇魚類、雞肉、海鮮等脂肪較低的肉類,不過,海鮮食品膽固醇都較高,也不可以攝取過量。許多蔬菜都很適合搭配火鍋食用,蔬菜的量要多過肉類,就可以避免脂肪攝取過多,也可以增加纖維質。另外,即使是吃火鍋,也不要忘了五穀根莖類是主食,例如芋頭、玉米、冬粉、豬血糕都是不錯的選擇。

3、加工火鍋料少吃
市面上有許多加工火鍋料,例如魚餃、蛋餃、貢丸等,烹煮起來方便變化又多,不過這類食物通常熱量極高,應減少食用量。

4、自製低脂沾醬
調味醬料也是吃火鍋時必須的,不過,一般常用的沙茶醬、花生醬、芝麻醬等,脂肪含量很高,對身體比較不好,使用時最好撈掉上層的油脂,並減少用量,並且避免添加蛋黃。你也可以試試看用醬油、醋,混合蔥末、薑末、紅辣椒、香菜、檸檬或九層塔等香料,味道也很棒喔!

三、西餐
西餐越來越普及化,除了西餐廳外,許多自助餐中也有西式食物,不過西餐的材料大多是高脂肪食物,所以選擇上要特別注意。

1、主食類──少塗起司、奶油
當你吃西餐時,可以選擇小餐包或法國麵包為主食,但是要記得少抹點奶油,也盡量少選擇大蒜麵包,它的脂肪含量是所有麵包中最高的。另外,馬鈴薯、通心麵、米飯都是不錯的選擇,不過烹調上要減少起司粉、酸奶油的使用,也不要選擇炸薯條為主食。

2、主菜類──牛排、酥皮、焗烤易胖
主菜方面,以含油量較少、份量也較小的海鮮和雞肉為較佳的選擇;牛排不僅脂肪含量高,份量也大,每週不要食用超過一次為原則。肉類的烹調以烤的方式為主,盡量不要選擇油炸或焗的。另外,豆類、米、雞或魚為主材料的主菜,也是不錯的選擇,例如墨西哥雞肉烤餅、西班牙海鮮飯、烤魚、檸檬汁煮魚等。

從菜名上也可以判斷其材料是否為高脂,例如「白醬」代表奶油汁,「焗」則代表加入起司或奶油烹煮,「派」則多為酥皮。這些菜餚脂肪含量往往偏高,例如法式乳酪蒸旗魚、維也納風味奶油鮭魚片、雞肉奶油青花菜、焗雞派、奶油什錦海鮮焗通心粉……等,記得不要太常食用!

3、湯汁類──清湯為佳
西餐的湯大致可以分為濃湯和清湯兩種,在製作濃湯時,大多加入大量的麵粉及奶油,脂肪含量極高,所以盡量多選擇清湯。另外,酥皮濃湯上的酥皮,脂肪含量可說是非常驚人,不要太常點用!

4、沙拉類──優格代替沙拉醬
生菜可以多吃,不過沙拉醬的使用就要多節制。因為沙拉醬是用油和蛋黃所製成,脂肪量高達50-65%,吃多了對身體很不健康。若是非要搭配沙拉醬,可多以醋、檸檬汁、優格或水果製作的低脂醬為主,也可以交代廚房少放一些沙拉醬,或者將沙拉醬放在一旁,斟酌沾取使用。

四、日本料理
大多數人對於日本菜的印象都是清爽不油膩,但事實上,日本料理中的高脂食物也不少喔!不過只要點菜恰當,日本料理也可以健康又好吃!

1、生鮮類──注意美乃滋、膽固醇
通常生魚片及壽司類油脂含量都不高,也無須再多添加脂肪,是很好的食物選擇,不過手捲常添加美奶滋,所以不宜吃太多。另外,某些食材脂肪含量較高,例如鮭魚、鯖魚、鮪魚等,而蝦卵、魚卵的膽固醇含量非常高,應該盡量避免大量食用。

2、燒物(燒烤食物)──鰻、秋刀魚油滋滋
燒烤食物通常不需要另外添加脂肪,而且燒烤的過程中反而可以使油脂流出。秋刀魚、鰻魚等烤魚類,脂肪含量較高,攝取時要斟酌份量。另外,要避免食用烤焦的部份,以免提高罹癌的機率。

3、揚物(油炸食物)──先剝皮再說!
揚物通常是裹粉後再油炸,例如炸明蝦、炸豬排、炸茄子……等,所含的脂肪量也極高,應該盡量避免食用,或是將外皮剝去再吃。同樣的材料可選擇使用涼拌、烤、燙等方式,同樣可以享有美味又兼顧健康。

4、蒸物──蛋蛋危機?
茶碗蒸的主要材料為雞蛋,另外還加上海鮮等材料,所以吃下一碗茶碗蒸,等於吃下幾個雞蛋的量,食用上還是要適量。

5、拉麵──瀝掉油湯
拉麵大多以涼拌或水煮的方式居多,但仍然有少數以炒的方式烹調,例如大和炒麵、炒烏龍麵……等。有些日本料理店,為了迎合中國人的口味,會加入大量的油拌炒拉麵,在食用前最好先將湯汁瀝乾。

6、湯──味增含鈉多
傳統的日本湯類大多無油,是不錯的食物選擇,但是味增等調味料中鹽量較多,所以鈉含量較高,攝取上要多注意。


2006年4月9日 星期日

療傷的醣--糖尿病人的新福音





療傷的醣
--糖尿病人的新福音--




時間:4月12日﹝星期三﹞下午 2:00~4:00

地點:台北市忠孝東路2段130號7樓之1

洽詢電話:02-2395-2911或0913-139395

﹝捷運板南線 忠孝新生站2號出口 摩斯漢堡樓上﹞




免費!歡迎自由參加

座位有限,敬請先報名

演講內容

1.糖尿病的形成原因、種類、症狀
2.糖尿病的高危險群及併發症        
3.糖尿病該如何治療與飲食原則    
4.糖尿病的最新醫學理論                
5.糖尿病的新福音-醣質營養素
         



王秀美老師主講

慈濟人醫會健康護理講師




講師簡歷:

國防醫學院護理系畢業
乙等衛生行政特考及格
澳洲RN護理師資格考試及格



曾任:

三軍總醫院護理長                                   
榮民總醫院護理長                                   
私立護理高職護理科主任                      
私立祜民綜合醫院護理部主任             
台北市紅十字會居家照顧訓練負責人



2006年4月8日 星期六

香蕉美味又防癌



 


平日不正常的生活習慣,是癌症、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形成的原因

為了防止這些疾病的發生,適度的運動,和均衡攝取營養的飲食,是相當重要的。 而營養高,卡路里低,且能預防癌症,而引起大家注意的就是「香蕉」。 在去年日本癌症學會中,發表了 香蕉具有提高免疫力、預防癌症效果 的報告,而一天吃2根香蕉,就能有效地改善體質;此外,香蕉價廉、易食、攜帶又方便,是維持健康的營養素,真可說是「神奇的水果」。


 香蕉對減肥相當有效,是因為它卡路里低,且食物纖維含量豐富。 香蕉非常甜,因此會被人們認為,卡路里一定很高,其實不然,一根香蕉(淨重約100克左右)的卡路里,只有87卡而已 ,與一餐的白飯量(150克220卡)比起來,大約只有一半以下的低卡路里。


香蕉可當早餐、減肥食品。 在繁忙的生活中,利用健康食品、或補充劑,來補充飲食不均衡的人,越來越多了。 而香蕉幾乎含有所有的維他命、和礦物質,因此從香蕉,可以很容易地攝取、各式各樣的營養素。 其中香蕉含有相當多的鉀和鎂。 鉀能 防止血壓上升、及肌肉痙攣 ;而鎂則具有 消除疲勞 的效果。由於香蕉的消化、吸收相當良好,因此從小孩、到老年人,都能安心地食用,並補給均衡的營養。

最近不吃早餐的人越來越多,而一天的活力來源,又是早餐,因此具有立即性、且能長時間保持能量的香蕉,便成為最適合當早餐的食品了。

此外,因為香蕉是低卡路里的食品,就算是正在減肥的人,也能毫不擔心的盡情食用。 台灣曾經是有名的香蕉出產國,每年外銷很多的香蕉到世界各地,這些香蕉美味可口,但您知道它們也拯救了無數的高血壓朋友?


香蕉中含有很多的鉀,用以平衡體內過多的鈉,鈉已知是高血壓的幫兇,香蕉中天然的鉀就成了高血壓朋友的天然保健食品, 經常食用香蕉的人,患高血壓以及其它相關的心血管病變都比較少,如果您有高血壓的困擾,每天吃一兩支香蕉對您一定有幫助。


又如果吃得太鹹的話,為了不使身體內的鹽份含量過重,水份的代謝能力就會變差,所以全身變得浮腫,連腹部也凸出來。 這個時候,多吃含鉀的香蕉, 可幫助促進鹽份的排泄 ,同時應調整飲食習慣,口味要清淡。

義大利曾經有醫學院做過研究,常吃香蕉者的體內"壞的膽固醇LDL"會降低,讓您的動脈清爽健康,如果法國人因為喝紅酒讓動脈年輕,我們多吃些香蕉也不會輸給法國的紅葡萄酒,英國劍橋大學也曾做過研究, 多吃含鉀食物如香蕉,得到中風機會降低40%。


台灣香蕉名滿天下,台灣的高血壓有沒有比較少? 別忘了這個身邊的健康朋友----我們辛苦農民種植的健康食品─香蕉


均衡飲食金字塔(12)




均衡飲食金字塔

由於許多飲食當中都含有脂肪,所以要仔細的計算脂肪含量是很麻煩的事,最容易也最簡單的控制脂肪方式,就是均衡攝取各類食物,遵循均衡飲食金字塔的攝取方式,你就可以輕鬆控制脂肪量,吃的健康不是一件難事喔!

均衡飲食金字塔
金字塔尖端的食物脂肪量較多,每日飲食需要量較少!




Image



在這樣的飲食中,你會得到的脂肪量大約如下:
Image
+烹調用油未計算在內*來自烹調用油及堅果類

降低飲食中的脂肪量

在台灣地區有許多人,日常生活中的脂肪攝取量都超過健康食用量,要減少飲食中的脂肪量,除了檢視日常飲食的習慣外,還有一些小訣竅可以有效降低脂肪的攝取量喔!熟記這些小訣竅,你也可以擁有健康又苗條的身體!

靈活的選擇食物
食物的種類繁多,脂肪的含量各有不同,如果我們能夠靈活地選擇脂肪較低的食物,就能夠有效降低脂肪攝取量!

一、少吃豬、牛、羊等畜肉
畜肉類的脂肪含量較高,如果改吃禽類(雞、鴨)、魚肉或是豆類食物,就可以降低脂肪含量。例如將100公克的豬大里肌肉改為雞胸肉取代,就可以減少9.3公克的脂肪。

二、利用相似的低脂食物代替高脂食物
同一類的食物中脂肪含量高低不一,如果能將高脂肪的食物改成脂肪含量較低的,就可以享受相同的美味,但是又不吃進過多的脂肪。例如:喝鮮奶時改為低脂或脫脂鮮奶;作白肉切時可選擇豬後腿肉代替五花肉;燉紅燒牛腩以牛腱肉代替牛腩。附錄二有各類食物脂肪含量多寡比較,下次當你想要選擇食物時,不妨多參考低脂食物,多為自己的健康加分。

 低脂食物取代表
Image


運用進食妙招

除了盡量選擇較低脂肪含量的食物之外,如果在將食物送入口中之前,利用一些小技巧減少脂肪含量,也可以為健康加分!

一、多吃飯少吃肉
許多人的飲食習慣是肉多飯少,有時幾塊炸雞就當作是一餐,所以蛋白質和油脂的攝取都過量,對身體並無幫助。健康飲食的第一步,就是以五穀雜糧飯為主食,吃飯配菜肉,而不是吃肉配飯菜喔!

二、以豆代替肉
現代人肉類攝取過多,如果可以毛豆、黃豆等豆類製品取代部分肉類,這些富含植物性蛋白質來源的食物,含有不飽和脂肪酸且不含膽固醇,比吃肉還要健康喔!

三、可見脂肪先去掉
許多肉類含有皮和肥肉,如果在食用之前,可先將皮和肥油去除,少用裹粉油炸食物,吃蛋糕時將裝飾用的奶油去除,都可以大大降低脂肪的攝取量,就算無法全部去除,在食用前將一半的可見脂肪去除,都可以減少脂肪攝取量喔!

四、額外油脂不要吃
吃麵包時不要塗奶油、花生醬,可改用不含脂肪的果醬;吃麵時不要加太多香油、麻油、豬油或肉燥,都可以減少脂肪含量。

五、牛奶減脂最容易
牛奶含豐富的鈣質,但同時也含有乳脂肪,在選擇上,盡量選用低脂、脫脂牛奶,就可以輕鬆降低脂肪的攝取量。

六、糕餅點心要節制
許多糕餅點心都是高油、高糖、高熱量,所以在食用上一定要節制。例如粽子、月餅、綠豆糕、蛋塔、蛋黃酥……等看似不起眼的點心,其實都含有高量的脂肪,是健康的一大殺手!

七、多吃蔬菜營養多
每天最好能食用三碟蔬菜,蔬菜中不但含有纖維質可增加飽足感,而且可以提供維生素A、C及礦物質鐵等營養素。但是要注意喔!烹調時不要放太多的油,可多選用涼拌、川燙等烹調方式。

八、先吃蔬菜再吃肉
把進食的順序改為先吃蔬菜再吃肉,不但可以增加蔬菜的攝取量,還可以減低肉類攝食量,對身體十分有幫助。
九、喝湯時撈掉浮油

在喝排骨湯、雞湯中最容易出現浮油,食用前最好先將浮油撈掉,減少油脂的攝取量。

善用烹調技巧

一、選擇適當的材料
想要作出低脂肪的菜餚,首先要做的就是選擇脂肪較少的食物材料。

1、選擇脂肪量較少的肉類或材料
畜肉(豬、牛、羊)的脂肪量一般較高,如果能改一下食譜,用雞肉代替畜肉,或是用比較瘦的部位替代較肥的部位,就可以減少許多脂肪喔!另外,在計畫菜單時,最好一餐不要超過一道菜使用畜肉,可以運用雞肉、魚肉、豆類,使你的餐食多變化又健康。

舉個例子來說吧!假設今天你想煮一道「豆腐鑲肉」,你要怎麼減少脂肪的攝取量呢?首先,看看這道菜中的材料──豬絞肉與油豆腐,這兩種材料的脂肪量都不少,如果將豬絞肉換成前腿瘦肉,再加入剁碎的紅蘿蔔、荸薺,把油豆腐改成傳統豆腐,雖然只是小小改變了材料,但是就可以少吃進15.4公克的脂肪喔!

2、選用低脂產品
市面上販售許多低脂產品,例如低脂或脫脂牛奶、低脂沙拉醬、水漬魚罐頭等,這些產品的脂肪量比原有的全脂牛奶、沙拉醬、油漬鮪魚罐頭要低,烹調時風味變化也不大,是很好的代替品。但要注意喔!不要因為是低脂產品就肆無忌憚的大吃特吃,吃多了還是會發胖的!

3、少使用絞肉類半成品
市面上所販售的魚餃、蝦餃、蛋餃、貢丸等絞肉類都有添加肥肉,所以脂肪含量較高,最好少用一些,或是多以DIY的方式製作,因為自製可以調整做法,使脂肪量減少。例如自己製作獅子頭,可以用低脂絞肉加些麵包或豆腐,代替一般絞肉。

4、多增加蔬菜量
每餐不要有一道以上的純肉或大塊肉的菜,可用半葷素的菜代替。多使用蔬菜、豆腐、蒟蒻……等纖維含量較多的材料與肉絲、肉片混合搭配,以增加份量感,又可以減少肉的用量,減低脂肪的使用,美味又健康。

5、選好油
烹調時是免不了用油的,當炒菜或菜餚中需要添加油脂時,可以多選用橄欖油、高油酸紅花籽油、芥花油等,不要用豬油、奶油、乳瑪琳或烤酥油,對健康比較有益。

二、選擇適當的處理方式

雖然說炒菜難免要用油,不過選用適當的烹調方式,卻可以降低某些食材的脂肪量,而且作起來一點也不困難喔!

1、烹調前去掉外皮、肥肉
外皮與肥肉通常都含有較高的脂肪量,如果在切肉時就先將外皮與肥肉去除,這些脂肪就不會在烹調時溶入肉或是湯汁當中,例如,一隻120公克的連皮雞腿,脂肪含量約13.6克左右,如果將外皮去除,它的脂肪量只剩下6.9公克。

 食物烹調方式與熱量比較表
Image

2、將肉類切成細絲、丁狀或片狀
在吃牛排、豬排、控肉、雞塊等大塊肉時,你可能不自覺就吃下過量的肉,如果將肉切成細絲、丁狀或片狀,再和蔬菜或豆類一起煮成半葷素的菜,看起來份量較多,吃進去的肉量也會比吃大塊的肉來的少,當然吃入的脂肪量也相對減少。

3、減少裹粉用量
上面上的香酥油炸食品,通常都經過多層的裹粉再油炸,所以吸油量很高,熱量也常比沒有裹粉油炸的食物高出兩倍。因此自己製作豬排、魚排、雞排時,可以改用烤的,或是只沾上薄薄一層太白粉或蛋液,再用較少的油量煎熟。

三、選擇適當的烹調方式

飲食當中脂肪的來源,除了食物本身含有脂肪以外,烹調方式也會影響食物的脂肪含量,如果能夠妥善運用一些食物的烹調方法,可以減少食物的脂肪量。但是,如果處理及烹調方式不當,反而會使原本低脂的食物成為高脂食物。例如100公克水煮的去皮雞肉,脂肪量為4.76公克,但如果改為炸的方式,脂肪量就成為7.14公克。

以下有一些簡易的烹調技巧,小小的改變卻有大大的影響喔!

1、多蒸煮、適度煎炒、少油炸
在烹調時,多採用蒸、煮、烤、滷……等低油烹調方式,少用炸、爆……等高油的烹調方法。每餐三道菜中,不要超過一道菜以油炸等高油烹調法,至少有一道菜採用低油烹調,這樣才能夠降低脂肪攝取,維持身體健康。

2、減少用油量
如果在烹調中,可以不必用到油,就盡量不要使用,若非得使用,一定要小心控制油量,例如炒半斤青菜,不要使用超過1大匙的油,某些原來使用油炸的食物,可以改用煎或烤處理,例如冷凍雞塊、秋刀魚。

3、善用低油烹調器具
使用烤箱、微波爐來烹調,將使低油烹調的方法更多變化,而不沾鍋可以讓你在煎食物時,輕而易舉的就減少用油量。

4、湯汁去油
你有沒有發現,用大骨熬湯或燉煮肉類時,會有脂肪被溶出,如果在烹煮後先將湯冷藏一晚,讓浮出的脂肪凝固,就可以輕輕鬆鬆去除湯汁的油脂。試試看唷!你會發現湯汁變得清澈,並且少掉許多脂肪。市面上賣的罐頭高湯,如果將罐頭放置數小時,再倒過來打孔,由孔倒出湯直到看到有油流出來為止,就可以避掉裡面的油。

5、 美味低脂醬汁DIY
作生菜沙拉或水果沙拉時,可以用凝態的優格或檸檬汁、醋調味,減少使用美奶滋或沙拉醬。

 食物烹調方式與熱量比較表
Image